[ 会员登录 | 注册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8年9月21日)
  • 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余庆鑫财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12月2日)
  • 热烈欢迎贵州智博利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3月3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兴汇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协会! (2015年9月7日)
  • 欢迎贵州省桐梓县国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30日)
  • 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众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29日)
  • 您的位置:遵义市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宁波:下好普惠金融这盘大棋

    来源:金融时报  2016年12月23日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在全国率先探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宁波的试点,本质上是从需求层面切入,通过自下而上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寻找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如今试点批复已有一年,一年多来,宁波在普惠金融的试验田上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宁波。 
      “把银行带在身边” 
      来宁波采访的这一天,还是深秋时节。浙江宁波象山港,海风温和,空气中泛着海水特有的咸味。提起这个渔港,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在此地取景拍摄的电影《渔光曲》。而今,象山的港口旁,还伫立着《渔光曲》的作曲者聂耳先生深情款款拉小提琴的雕塑。 
      海风徐徐的海港里,湾着停泊待发的渔船。“看,今天很多渔船都在装冰块,为了冰冻海鲜。”带领记者采访的银行同志向我们介绍说。在繁忙的装冰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有着20多年打渔经历的“老把式”——浙江象山港46107号渔船的船老大郑宗。他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的渔船从小船换成了大船,生意也越做越大,贷款、转账、收款的需要也与日增多,但去银行的次数却越来越少,这也是宁波普惠金融发展给船老大们带来的“福利”。 
      “现在带个手机,就相当于带了个银行在身边,手机上贷款、还款操作很方便,一分钟就搞定了,实时到账、实时放款,即使出海,只要有网络也可以做到随贷随还,休渔期也不会损失利息,真是太方便了!” 
      老郑告诉记者,他用宁波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已经有几年了,很方便,也很安全,借钱、还贷款都是随时随地的事情。今年以来,银行给渔港的船老大们装了手机端的U-key,大大提升了手机银行的安全性。“现在转多少钱都不担心。” 
      每年12月至来年2月,都是红膏蟹上市的季节。红膏蟹味道鲜美,远销国内外。这些年来,生意越做越大,资金划拨的规模和笔数也越来越大,这给月兰村的郑高福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手机银行的运用和推广,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全村545户、1788人,其中400多户都从事水产养殖行业。每到水产品收购的季节,村内的交易结算需求急剧增加。过去,水产品收购主要以现金结算,收、付款均需往返镇上的银行网点,既不便利,又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郑高福告诉记者,自2013年开始使用手机银行以来,已陆续带动90人使用。仅2016年1至8月,他在手机银行上的交易金额已达1591万元。 
      2014年,月兰村成为宁海县“手机支付示范村”,自推广手机支付以来,由于贴近当地实际需求,手机银行业务在月兰村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底,累计交易笔数约6.2万笔,累计交易金额约8800万元。进入2016年,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更加迅速,仅上半年就新增交易量2万笔,新增交易金额4192.8万元。此外,累计交易金额在800万元以上的大户人数已达到6人,有效带动了手机银行普及使用。 
      普惠金融的宁波思考 
      “普惠金融不等于政策金融,也不是以扶贫为唯一目标的金融方式。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再认识,一直贯穿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的全过程。”初到宁波,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就对记者谈起了自己对普惠金融的理解。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在全国率先探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从这一天开始,宁波央行人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和感悟也越来越深入。 
      普惠金融的概念源起2005年“小额信贷年”,此后受到各国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普惠金融已完成了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和超越,立足于从金融体系的整体来看待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即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体现“金融权是人权”的思想。 
      记者了解到,宁波的试点,本质上是从需求层面切入,通过自下而上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寻找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宁波建成“全面覆盖、重点渗透、层次多样、安全便利、信用完善、权益保障”的普惠金融体系。 
      “宁波经济金融基础较好,在建设普惠金融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有待提升以及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有待加强等问题。瞄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宋汉光告诉记者。 
      宁波普惠金融试点的推进源自理念创新。对此,人行宁波中支在总结试点经验时表示,首先,发展普惠金融应以需求为导向。要深刻了解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六类特殊群体对金融的真实需求,以提升普惠金融有效性、精准性为前提,按需提供有效服务,才能使金融真正惠及百姓。 
      其次,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精准化。宁波在试点中也一直坚持“精准服务、精准教育、精准保护”,以实现服务更有效、成本更低、满意度更高的目标。 
      再次,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宁波处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试点的重点是在移动金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商业可持续道路。普惠金融不是社会公益,更不是形式主义。普惠金融试点是为了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自主探索,实现多方利益共享。记者了解到,在宁波的实践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市场自身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普惠之花开遍宁波 
      围绕着“构建全面覆盖的基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渗透的民生金融服务体系、层次多样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安全便利的日常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和全面深入的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体系”六大试点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今天的宁波,普惠金融的丰硕成果处处开花。 
      在“可得性”上做文章。在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宁波市致力于探索金融建档立卡,以促进金融供需精准对接。以普惠金融示范点宁海长街镇为样本,对全镇近两万户居民和所有金融机构开展了金融需求和供给情况的摸底调查。通过建立居民金融档案,开展供需对比分析,挖掘金融供给端的薄弱点,明确金融服务的重点与方向,推动金融供给与需求更好地对接,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积极构建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让“三农”、小微融资服务可得性得到有效提升。集中农户与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区域普惠金融信用数据库,形成一条从数据收集、整合、利用到授信的完整链条,为金融机构提供网上综合查询。以象山县为例,从采集农户家庭信息、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到根据信用评定结果提供授信,已形成农户、银行、政府多方共赢的局面。截至2016年9月末,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2.82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7.4%,建档户中64%获得了贷款。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可得性,在助农金融服务点100%覆盖金融空白村的基础上,宁波市加强布点优化、流程规范、机具配备、功能设置和人员培训,服务点已基本实现商业可持续。2016年1至11月,全辖办理业务536.01万笔,交易金额41.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4%和33.49%。 
      与此同时,支付服务可得性也得到有效提升。打造“一系统、三平台”,吸纳各类金融主体广泛参与,丰富产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金融产品供给提供技术平台。以建立“移动支付示范村”的方式加强推广,从种养殖大户入手,结合激励手段,一对一培养移动支付使用习惯,并带动周边农户。宁海月兰村的“养殖大户带动发展”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模式已成功带动全村300余户农户成为移动支付用户,其中活跃用户达到80%以上。 
      在“覆盖面”上下工夫。在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方面,宁波市针对六大人群需求,扩大融资创新产品覆盖面,如为失地农民开发“养老贷”产品,使年龄高、收入低、普遍无抵质押物的农村弱势群体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和更好的养老保障。目前全市“养老贷”余额已累计突破37亿元。针对农户普遍缺少抵质押物的问题,在慈溪市试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并带动林权、海域使用权等一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深化发展。针对打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利用安全可信移动技术在偏远地区推广手机信贷,融合金融IC卡芯片和移动通信技术,破解身份认证难题,帮助海岛、山区的渔民、农户利用手机完成贷款申办、还款和转账,资金实时到账,实际用款成本较传统渠道节省至少30%。 
      不断扩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覆盖面。市民卡、社保卡两张惠民贴心服务卡实现城乡公交、地铁、停车场、医院等公共领域全通用,在国内率先规划实施就医费用在社保和金融账户同步结算,受到城乡居民广泛欢迎。加快推进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受理终端非接受理能力建设,2016年前10个月“闪付”非接交易笔数已超过5331万笔,同比增长346%,其中电子现金交易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从“满意度”上看成果。为继续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宁波市积极打造硬币自循环的“宁波模式”,提升老百姓对现金服务的满意度。在全国率先探索硬币自循环和清分销毁试点,“投放—流通—回笼—清分包装—再投放(销毁)”的完整链条建设和全流程管理领先全国,满足了城乡老百姓对便捷硬币兑换服务的需求。2016年通过硬币自助兑换机回笼硬币5944万枚。同时,还开展“硬币大篷车”活动41次,上门到老百姓身边回笼硬币,回笼211万枚,服务1790人次。把回笼后的硬币清分包装后,再投放到流通中5896万枚,现在宁波一半以上的硬币需求可通过自循环实现。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开展精准化的金融教育与保护。贯彻“金融服务到哪里,金融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就跟到哪里”的原则,一是开展集中式教育。在余姚四明山梁弄镇开展“四明行 普惠情”公益金融宣传,首次尝试用公益众筹的方式发展普惠金融,将革命老区作为目标服务地区,筹集40万元公益款,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在3个月内3次进村入户,持续深入普及金融知识。二是积极开展常态化教育,重点针对六类人群,按月组织不同金融机构围绕安全用卡、防金融欺诈、理财等不同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已有近16家金融机构分批分月分主题开展活动150余场。三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化教育,如以“金融普惠 校园启蒙”工程推进青少年金融教育;建立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服务站,使农村留守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了解金融知识、维护自身权益;采用体验式宣传,培养收入、学历较高的中青年人群学会方便、安全地使用移动金融工具。四是探索金融消费者分类保护,落实适当性原则,确保“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为确保试点有效、有序推进,宁波市还建立了“技术+管理+制度+监督”的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安全可信金融服务。自主探索运用各类技术手段,构建安全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环境。综合运用各类金融管理手段,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与业务规范制度。探索开展试点效果评估,及时对试点进程予以把控、校正与推进。 
      “2016年,我们以‘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为宗旨,以‘信用立民、科技利民、支付便民、权益惠民、安全护民’五大工程为依托,推出‘甘霖计划’,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宋汉光对记者说,“欢迎你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宁波看看。到时候,我们的金融便民110热线就已经开通了,村民信用档案将会覆盖更多区域,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指引,探索更加精准化和科学化的工作举措,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我们将继续引导金融系统以老百姓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创新、推广产品与服务,实践精准化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
    责任编辑:yxt

    联系电话

    0851-2821259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