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领域,今年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在2月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在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时表示,此次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
“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和建设需求大、任务重。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是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要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更重要的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通过“整合+撬动”,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并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
唐仁健称,所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以往农业、扶贫领域政策存在“上整下不整”的问题,即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
“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唐仁健称,“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可以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所谓“撬动”,就是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三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发行力度,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
唐仁健表示,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的庞大资金缺口,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着墨较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农村农业新动能的重要方式。
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作出规定,要求传统金融机构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县域网点下放审批权限等,同时还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等的改革至关重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此外,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
对于近年来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的“三农”领域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提出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黄震表示,这对于新的产权交易、产权融资将有极大价值。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等。中央一号文件同时表示,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