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
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有喜有忧,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又有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的挑战。总体来说,当前的经济形势喜忧交集,喜大于忧;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商机和风险同在,商机大于风险;经济总体看好,总体风险可控,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那么,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货币刺激,也并非理想中的依靠政府产业政策指导、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等,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要靠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相应的制度重构来解决资本的高效配置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不足,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未有效带动资本形成及资本产出效率的提升。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资金价格决定机制仍未市场化,全球宽松货币周期加剧了金融体系“虚投空转”;另一方面,流向实体的金融资源也存在配置错位与效率折损问题,即便资金流入了实体企业,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实体制造业。所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要靠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始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对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有三点建议:
一是畅通货币传导机制,推动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化。要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全面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识别与定价的核心竞争力。现代金融活动实际上均围绕风险运作,所有的金融产品本质上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组合。要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提高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和配置风险的能力。包括强化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其扩展到风险治理和风险文化;以资本为抓手进行资本管理,覆盖风险偏好、限额管理以及业绩考核;在风险管理工具上,强调风险转移和配置,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善于运用对冲等工具进行定量化和模型化风险管理;探索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绿色金融、信用增进机制等回归服务实体本位的金融创新手段。
三是建立有利于“脱虚向实”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现代金融的虚拟创新与高杠杆特征,加深了金融体系的高风险性与不稳定性,这对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金融监管要求越来越高。金融监管改革要更多关注回归“风险监管”的本位,建立金融风险的“全清单”监管体系,完善全风险、全过程监管;要打造“审慎监管”文化,将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审慎监管”角度进行修订完善;要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全面了解跨市场交易规模和资金流向,提高监管对金融风险警惕性、前瞻性和敏捷性的反应,同时还要抓紧建立各监管机构的执行流程和监管信息的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