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改革的关注度日渐升温。
刚刚过去的周末,不管是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还是在海南拉开帷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金融监管改革都成为各方关心的焦点议题。
尽管对于未来什么样的监管模式更适合中国金融体系,各方有不同的建议。但上述两个重要会议谈及金融监管时,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
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中国央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今后,还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统筹做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综合信息统计的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与此同时,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大金融 大监管”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个别金融机构的稳健不代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中国金融系统中存在着较大的场外金融交易风险,因此,监管者需要从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以及统筹金融业的综合统计三个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实际上,不管从国际还是国内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不仅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实践中更是得到广泛认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突出体现为建立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因为从这场影响广泛的金融危机中,各方看到,金融风险的外部性使得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因此必须从总体上关注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密切联系,从跨机构和跨时间两个维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就在很多国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同时,我国也在相关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逐步升级完善。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2016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根据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在2015年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同时,根据房价和资产价格变化,在2016年继续综合运用贷款价值比、债务收入比等宏观审慎工具对房地产信贷市场进行逆周期调节。此外,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正是我国“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举措。当前,我国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从宏观、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产品体系更加复杂,综合经营趋势明显,且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风险逐步进入暴露期,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是否有利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当前研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十分重要的出发点和视角;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需要加强与其他政策、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题中之义就是要完善监管协调机制。2月2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再次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或将是“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当然,对于金融监管协调,市场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8月,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具体职责包括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等。
在此前不久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就提到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周小川表示,最近,联席会议研究了资产管理的问题,即人们所说的理财产品问题,因为资产管理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财产品。“一行三会一局”已经在许多较大的问题上初步达成了一致,可能会对此进一步细化后,作出一些初步规范。周小川指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还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而且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还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
毫无疑问,深入研究并改革完善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未来采用何种模式,其关键是既要有利于提升金融体系竞争力,又要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升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