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日期的临近,全球目光都汇聚于此。从国际上对此次会议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互联互通、共建共赢正是多国共识。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绝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发展,而是国际通力合作、追求共赢之路。
首先,共赢的长期基础是互惠互利。
提到“一带一路”,最常见的误区有两个:一是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周边部分国家、地区的经济援助,通过一些低偿甚至无偿的项目来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以为“一带一路”是输出部分过剩产能,甚至是低端产业链的转移。
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站不住脚的。任何一种合作机制,如果想行长远、得久惠,都离不开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任何一方单纯“做慈善”,或者把对方当成“冤大头”,都不具有可持续性,更遑论成为多国合作的长期基础。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那就是互联互通、互补互助、寻求共赢。其核心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追求投资回报,在遵守投资所在国的特殊文化背景等条件的基础上,追求更开放、更深度、更广领域的合作,兼顾双边、多边的利益契合点。
“一带一路”倡议绝不局限于现有的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即使本身具有优势地位的一方,也可以通过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曾明确,“一带一路”不仅是要输出产能、装备、技术,更是要构建上下游协同的产能合作链条,注重技术交流,做好后期维护服务,做到装备“走出去”与配套服务共推进,产能合作和技术升级双丰收。
也就是说,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中国优势产能的输出可以更快带动区域内发展;而中国则希望借此机会带动周边行业及上下游行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同时,通过新技术的开发、试制、试验、应用,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这才是双方互相促进、互惠共赢的内涵。
其次,共赢离不开金融支撑。
实体项目、技术、管理方式的“出海”与交流,产业链的打通与产业集群的构建,背后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合作金融组织的作用,坚持多边合作模式。与地产、金融等行业相比,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速度较慢的制造业不太受资本市场青睐,融资艰难。为避免这些制造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受限于资金匮乏,由开发性金融组织率先提供支持能起到引领作用。而且,亚投行等金融机构是多边合作模式,更具开放性,在部分地区发生政治冲突、文化冲突时有更大的协调能力,这能更有效地保护投资项目的权益以及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经营。
另一方面,要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项目,需根据沿线各国的社会风俗、经济制度差异乃至具体的融资需求,帮助区域内国家建立和发展直接、间接融资体系。同时,适度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区域内优质企业到我国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实体项目“出海”之际,丰富海外人民币的投资标的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为后续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培育市场基础。
再次,共赢离不开对风险的正确估量和合理把控。
在强调互联互通、互助互利、追求共赢之时,最不应当忽略的就是风险防范。这并非是畏惧风险,而是要预先管理风险。
具体而言,一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中介的作用,提供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制造企业尽管在自己的领域技术领先、经验丰富,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往往难以应对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差异。而借助专业的中介服务,能有效弥补这些短板,防范风险。
二是推进金融机构参与风险管理市场建设,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在做好前期防控、机制完善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调动银行、券商、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风险管理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丰富我国风险管理工具种类,结合“一带一路”实施的现实需要,丰富外汇类、商品类的期货、期权,形成完备的产品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五提“一带一路”,强调要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正确认识——“一带一路”绝非任何一个国家谋求强势话语权的工具,而是一条系统规划、有效支撑、风险管控、协同合作的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