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联合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其中明确全面组织开展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清理整改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存在一些违规融资行为,比如地方政府违规出具担保函、承诺函等方式变相融资、对PPP项目的固定收益承诺担保等。在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监管体系全面升级的背景下,地方融资担保将走向透明化、市场化管理。
违规担保现象频发
地方融资担保在地方举债融资、债务管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近日,财政部等六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其中,重点从整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融资平台融资管理等六个方面,清晰划定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边界。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有个别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 。“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存在不规范现象。”
国泰君安高级研究员毛毳也指出,目前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现象,变相承诺保底等监管套利行为。“地方政府违规出具担保函、承诺函、明股实债,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变相融资、对PPP项目的固定收益承诺等。”
他还强调尤其是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PPP模式短期难以完全替代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仍然承担部分政府性融资职能,地方政府仍然倾向于对地方融资平台继续提供信用担保。
走向透明化、市场化
据中国财富网梳理,财政部今年针对地方违规举债担保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督查、惩罚行动。2017年1月初,财政部曾分别致函内蒙古、河南、重庆、四川等几个地方政府,依法问责部分县市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的行为,并依法处理个别企业和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2月下旬,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透露: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问责到人。3月底,财政部预算司通报了重庆市黔江区三起违法违规举债担保事件。
对此,东兴证券分析师表示,监管部门的系列排查行动、整改措施,显示了多部门对金融财政风险监管的全面加强。“政府隐形担保将转化为市场化、透明化,更有弹性的担保。这对规范地方融资担保行为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最新的《通知》规定了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决定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为政府举债。这对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地方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分析师还强调。
国泰君安研报也显示,《通知》新规的出台打破了政府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预期,隔离市场风险传导,城投、平台融资和定价行为将更加市场化、规范化,避免债务迅猛增长引发的金融和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