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态势
不断深化和推进银行业改革
这5年间,我国银行贷款年增长率稳定在13%至15%之间,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银行业治理改革,是要朝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努力。作为重要的监管机构,银监会在召开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要以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为导向,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两会时曾指出,金融的首要任务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毋庸置疑的是,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在改革创新中,要以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为导向,切实服务和服从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这个总目标和大方向。
从过去5年银行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银行业坚持支持重点领域与支持薄弱环节并重,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薄弱领域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积极支持培育经济发展中的新产业、新动能、新力量,坚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其中,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此外,近几年,银行业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涉农贷款、小微贷款以及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贷款不断提高。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督促银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求商业银行严格遵守信贷、同业、理财、票据、信托等业务相关监管规定,提高产品和服务透明度。同时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切实查纠参与方过多、结构复杂、链条过长、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交易业务,确保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下一阶段,银行业将大力去通道、去链条、降杠杆,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更强、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服务。
多层面完善银行业金融体系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过去5年间,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5年,更是金融业加速自我完善的5年。监管层的开放鼓励政策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的自我深化改革,解决了银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释放了金融业的活力。
5年里,银行业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县市统一法人改造基本完成。
5年里,民间资本稳步进入银行业。截至目前,已有13个省市的14家民营银行开业(另有3家在筹备中);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52家金融租赁公司(不含3家专业子公司)中32家含有民间资本,占全行业公司数量的61.54%。其中,最近一年批准筹建的13家公司中,12家由民间资本控股或参股。另外,民间资本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5年里,各种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效应显现。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13家商业银行获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9家获准入股保险公司、30家获准设立或入股金融租赁公司、5家获准入股信托公司、10家获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4家入股汽车金融公司,实现了一定的协同效应。
此外,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年底,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总资产约1.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约7.5倍。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中资银行将迎来更好的历史机遇。
兼顾创新与风险防范
不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当下银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创新要回归本源,也需要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管控风险,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
防范金融风险将是下一阶段银行业改革治理的一大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对防控金融风险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对此,银监会密集出台各类政策,同时针对规避监管、乱收费用、滥用通道等市场乱象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强调,将及时更新监管规制,严格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类银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坚决避免监管套利,杜绝金融机构从违规行为中获利。
改革还将继续推进。在近期召开的一场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提出要求。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入了解地方、企业、居民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更多有效途径,包括设立专门运作机构、建立有民企和外资参与的基金、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特别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实施债转股过程中,要确保风险有效隔离,把风险真正转移出去,同时,要积极研究债转股过程中的监管资本计量问题。
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银行、企业等各方积极性,进一步推广政银保、政银担等多方合作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推动优化金融生态和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