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银监会近日发布的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35亿元和637亿元,较去年同比分别少增394亿元和3705亿元,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为1.74%,继续与年初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64%,较上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吴琦表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资产质量持续下行势头得到遏制。而且,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显著高于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较强。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首先,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工业生产加快,企业盈利大幅改善,为银行业资产质量提供基本支撑;其次,各家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力度,如推进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最后,能源、钢铁、冶金等重点行业的兼并重组和债务重组,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减轻了企业债务负担。
吴琦认为,当前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仍较为严重,实体经济企业杠杆率依然高企,随着去产能和去杠杆工作的推进,信用风险或将进一步暴露,银行业资产质量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短期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或将继续增加,但不良贷款率将保持平稳。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提升信贷资产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在减税降负方面加大力度,并在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出台政策细则,减轻实体经济企业的财务负担。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总体来看,受实体经济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以及穿透式监管等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内信用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不良贷款上升趋势仍难以扭转。但随着资金“脱虚向实”,逐步流入实体经济,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行态势将进一步减缓,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望保持平稳。不过,考虑到下半年经济增速面临放缓压力,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小幅增长至1.8%左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