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概念始于2001年。时任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的奥尼尔在一篇题为《搭建更好的全球经济之砖》的文章中,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英文国名首字母,首次提出金砖国家一词。2009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国于俄罗斯举行了首次金砖峰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由此诞生。随后,经四国协商一致同意,南非于2010年被纳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回顾近1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金砖国家各自的发展,还是相互之间的合作,都并非一帆风顺。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变的方向,三个明显特点贯穿始终。
一是发展始终是第一主题。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诞生于危机之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此前看似一片光明的世界经济拉响警报。次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建立。近10年间,金砖五国立足本国国情,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经济总量增长179%,贸易总额增长94%,城镇化人口增长28%,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让30多亿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目前,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总量的23%,与美国份额相当。根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数据,以考虑当地物价水平的PPP(购买力平价)统计口径测算,2015年,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已与G7国家相当,达到31%,而在20年前,这一数据是18%对45%。
二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化。
金砖国家间经贸领域的合作一直存在,且逐步深化。以中国和南非为例,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伙伴,而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贸易伙伴。随着南非自身对工业化、创新化发展的需求日益扩大,两国在经贸、投资领域的合作从最初的原材料及初加工产业逐步拓展至汽车、基建等领域。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对南非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流量为2.33亿美元,在所有非洲国家中位列第三,占比7.8%。截至2015年末,南非是中国对非洲FDI存量最高的国家。
2015年,金砖国家的合作从经贸拓展到金融领域。2015年7月,金砖国家发起、设立新开发银行。自2016年初开始正式运作起,新开发银行运行顺畅,目前已对7个项目放出贷款,总额逾15亿美元。此外,新开发银行还取得了中国境内AAA级的信用评级,并首次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发行了规模为30亿元的绿色债券。
这种合作在“波折”中也经受住了考验。在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西方曾对俄进行制裁。为减少对欧洲市场依赖,当年5月,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协议,用本币而非美元向中国出口石油。 〉〉〉〉02
而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更是力推深层次、全方位的金融合作。9月4日发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指出,金砖国家将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并确保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加强货币互换、本币结算、本币直接投资等更多货币合作方式,签署关于银行间本币授信和信用评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更大范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业已是关键议题。
三是多样性、多元化的成色未变。
金砖国家概念的提出者奥尼尔曾表示:“我初次想到这个词,是在‘911’恐怖袭击之后。我意识到,或许在恐怖和遗憾之外,它传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信息——全球化变得过于美国化了,要可持续,全球治理或许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些。”而自成立以来,金砖国家就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合作寻求共赢的代表。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提出“金砖+”的概念,本次峰会前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王毅再度强调,金砖国家不是封闭的俱乐部,“金砖”合作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五国范畴。金砖机制不仅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也对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合作,不限于经济、金融,也不限于五国范围。这种开放的心态也是对多样性、多元化的尊重与欢迎。不强行划定圈子、不抱团,这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国乃至金砖国家一贯求同存异及不以强力示人、屈人的态度。
的确,正如很多人所言,不足十年的金砖国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部分成员国也在近年饱受政治、经济的压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分歧,所以,只有合作才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然,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挑战中,金砖国家坚持专注于发展,积极深化并拓展合作,尊重多元化这三个“不变”,以此作为激活未来潜能的基础和保障。也正是在这三个“不变”的指导下,金砖国家经历近十年的风风雨雨后成色更足,并以其巨大潜能而被寄予厚望。未来,“金砖+”也有望基于此,探索出一条在发达国家话语体系之外的南南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