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开幕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的7集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中公开了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小故事,说的是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水当红糖水吃了,引出一句话叫“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在学习十九大报告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可以说,我们也体会到了“真理的味道”。
十九大报告内涵丰富、亮点频现,对普通百姓来说,其中的关键词就是“美好生活”。十九大报告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面,这意味着,对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百姓来说,自己的美好生活也将开启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是个大词汇,完全可以做一部大部头的论著,而“美好生活”却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是个非常普通的词汇,是市井民众都能听得懂、也能畅谈自己感受的话题,庄严的十九大报告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宗旨。
“美好生活”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其实并不突然。我们不妨把记忆拉回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美好生活”的概念,更用通俗的语言将其具体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可以说,早在那个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已经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了奋斗目标。
“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哪些内容?人们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传统的“衣食住行”,比如现代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种需求。在当代中国,“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公约数无疑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归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实现这几个方面需要的路径,就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长达3万余字的十九大报告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诚回应。
比如住房。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近年来,中央调控楼市动真格,有行动,见成效。这在最新公布的9月份房价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住房的论述不是放在“经济”而是放在“民生”部分,体现了鲜明的导向。
又如空气。北方秋冬季的雾霾是“美好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在十九大报告中,除了具体部署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外,更将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精准脱贫一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决打好的三个攻坚战,体现了坚定的决心。
再如安全。美好生活离不开安全感。近年来,一些电信诈骗、拐骗儿童等案件影响较为恶劣,也常成为网络中的热门话题,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要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不仅直抵人心,而且直抵“朋友圈”,对群众的期待作出了最真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