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展望2018年宏观经济:
扩大减税降费空间是当下重要选择
此前,GDP增长已连续8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那么,2017年6.9%的经济增速是否意味着经济已经完成触底?对此,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认为,还不能就此定论,当前宏观经济仍然在L型底部运行。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去年对GDP贡献摆在第一位的是外贸。2017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有所复苏,全球贸易由超调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中国进口和出口双双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正增长。全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9%,进口累计同比增长15.9%。伍戈还表示,除了外贸回升之外,拉动经济的一个隐形因素是价格。“工业企业利润是建立在价格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的,产量则相对平稳。”伍戈说。
“2017年1至11月份,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较上年同期回升了12.5%,这是2017年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点。”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表示。他认为,企业盈利改善后续面临着放缓压力。原因在于,2017年企业盈利的改善主要是中上游企业的利润改善,中上游行业利润增长远远快于中下游行业,中下游行业利润向中上游转变的态势非常明显。中下游行业利润维持低位,在制造业投资端则表现为投资数据的持续疲软。在内外需回暖、企业利润改善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虽然有所回暖,同比增长4.8%,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制造业投资仍较为疲弱。
“劳动力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土地用地成本、环保成本都提高了,制造业挣不到钱,投资就会受到影响。”牛犁强调,核心问题是税费成本依旧偏高,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企业税费成本压力依然较大。
考虑到货币政策边际趋紧、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市场利率波动上行,闫衍强调,减税降费是在此形势下降低企业负担的重要选择。“强监管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将对企业盈利的改善形成持续挤压。而企业利润持续维持低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偏低,不利于资金‘脱实向虚’的继续改善。在此背景下,要保障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需加大收费清理和降费力度,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同时,财政支出仍需提高效率,打破财政支出存量固化格局,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减税空间。”
另外,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民间投资活力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闫衍强调,2018年仍需进一步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此外,需拓宽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投资领域,尤其是在当前制造业不少细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情况下,亟待加大服务业领域向民间投资的开放。
2017年,第三产业增速持续快于第一、二产业,对年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达到6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9%、6.1%、8%,除第二产业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外,第一、三产业分别较上年加快0.6个、0.3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虽然低于2016年,但依然保持在58.8%的较高水平。根据央行问卷调查,2017年四季度末,居民消费意愿仍维持在相对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闫衍表示,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攀升将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消费继续大幅上行难度较大。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3%,较2016年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远超新兴经济体居民部门总体杠杆率(37%)。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3月份达到9.2%的年内高点后平缓回落,全年同比增长7.2%,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投资全年同比增长7%。闫衍表示,这显示了房地产调控虽然使得房地产投资波动回落,但受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效果显现及土地购置费用高位运行支撑,房地产投资仍保持了一定韧性。而基础设施投资依然保持了14.93%的较高速增长。
不过,闫衍认为,基建投资或将在2018年成为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监管趋严,广义财政支出增长大概率放缓;另一方面,地方GDP和财政收入“挤水分”导致一些基建投资项目将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