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走势平稳
报告指出,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去过剩产能、去杠杆等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及盈利状况显著改善,债务负担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加快坏账核销、设立债转股子公司、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力度。在宏观经济企稳、风险管控加强等背景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相对平稳,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显著高于监管要求。
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比2016年减少了0.01个百分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不良资产规模增长较快,由于客户群体、风控能力等限制,不良资产比例要高于商业银行;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大幅攀升,平均回收期限略有延长,沉淀形成的坏账明显增多。
业内人士表示,从规模上来看,我国不良资产仍将继续上升,但是增速企稳,总体形势出现好转。
难言拐点来临
从资产管理公司视角来看,拐点来临判断为时尚早。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不良贷款率可能只是一次阶段性下探,未来3~5年仍将缓慢上升。
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造成此轮不良资产上升的重要因素尚未扭转,我国经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L”形增长态势,结构调整阵痛继续,隐性不良资产规模巨大,存量不良资产出清的高峰并未到来;二是从生成机制看,短期内不良贷款率的基本稳定,或存在机构人为因素影响;三是强金融监管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仍在发酵;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作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其在加速“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去落后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相关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增加了不良资产市场供给;五是我国不良资产率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尽管出现一定程度上升,但仍处于正常范围。
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从规模上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余额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正是我国产能相对过剩行业,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出口增速放缓,制造业面临竞争优势下降和市场扩张有限的双重压力。受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预期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叠加一系列去产能政策,煤炭等采矿业受到冲击,积累了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
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资产也同样值得关注。预计201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会继续承受较大压力,涉房不良贷款规模也可能会增加。
市场供需改变推升不良资产成交价格
报告预计,2018年金融不良资产成交价格相对账面价格为五折左右。不良资产包成交价格高企,虽然与其质量提升有密切关系,但更多地是源于市场供需明显改变,存在供需失衡。与上轮不良资产周期相比,此轮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定价方法更加市场化。从供给方看,随着“三期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等,不良资产存量及增量依然较大,但商业银行的处置能力有所提升,存在一定“惜售”心理;从需求方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回归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民营资本、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也加大收购力度,市场竞争程度明显提高,大量主体和资金涌入不良资产市场,显著推高了不良资产包价格。
需要关注的是,报告同时强调,资产包价格虚高降低了行业投资回报率,对于高资金成本的市场主体而言,盈利空间将受到大幅挤压,甚至会引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