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比较旺盛,且确实存在融资贵的问题,但信贷利率总体稳中有降,融资贵的原因主要与融资渠道狭窄、中介费用偏高、社会非信贷融资成本走高有关。要在改进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镇银行有针对性地支持授信500万元以下信贷需求,借助其较为稳定的负债和信贷资源,加强银政企联动,深入开展银税、银商、银担、银保四个合作,精准对接支持企业融资需求。
众多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需求缺口
村镇银行在对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时,小微企业往往担保成本高,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避险要求也不低,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素质原因,客户群体总体违约率相对高于大中型企业,部分银行为了避险,“一刀切”要求对小微企业、个人经营贷款的抵(质)押品必须进行保险,并对保险期限和金额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标准。
例如,多数银行在推动“4321”银政担业务中,为了规避“20%”的风险,采取了保险、反担保等措施,间接拉升了融资成本。据安徽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近两年的担保平均费率1.4%,涉及贷款的抵押评估、保险等各环节费用约为贷款金额的0.27%,其中林权评估、保证保险等费用相对偏高。第三方收费拉高相关企业融资成本约1.5个百分点。
资本权重相对不低,风险成本高。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权重设定为75%-100%,而个人住房按揭信用风险权重为50%,加之其不良率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左右,初步测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5年以上,基准利率)年度综合创利相当于小微企业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5%左右,风险权重设置不合理致使银行特别是基层经营行普遍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挤占了小微新增信贷资源。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加大,违约风险持续暴露,部分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加,贷款减值支出增幅较大,部分客户考核净利润甚至为负。在贷款定价上,大部分没有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异化风险定价机制,基本沿用和大中公司类授信客户相同的风险评级(分)法。熟悉市场需求的银行仅负责营销落地,有些才村镇银行无产品创新权和申报权,致使产品与需求匹配度偏低,创新产品业务增长缓慢。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产品都为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但实际相当数量的客户挪用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贷款的使用期限与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期限错配问题,如果企业货款尚未回笼而贷款已到期需归还,小微企业客户往往转向民间借贷等其他融资方式进行“搭桥”,以弥补短期资金缺口,而此类“搭桥”融资期限短、利率高,加大了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审批效率不高信贷,提高了企业时间成本。银行审批权限集中,使得贷款审批链条较长,审批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时间成本,特别弱化了对县域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县域金融机构大多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没有审批权,却需承担信贷风险,缺乏激励机制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村镇银行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降本
控降续贷环节的高息“过桥”费用。严格落实监管部门无还本续贷政策,持续引导银行机构深入开展转续贷产品和还款方式创新,重点要稳步提升续贷业务在全部小微企业信贷总量中的比重,控降续贷环节的高息“过桥”费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续贷业务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银行并未严格落实续贷政策,有的发放的是还本续贷,“倒贷”环节并未根除;有的将续贷业务当成业务池,将借新还旧、展期、重组贷款都纳入其中,借续贷之名掩盖资产质量劣变之实;有的对已经逾欠息等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展期续贷。对此,要严格甄别、区别对待。
发展直贷以压降时间成本,下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实行创新性的授权审批方式,适度下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压缩管理层级。建议将风险识别端口前移,同时加强辖属经营机构与审批人员或上级审批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因经营机构无审批授权或授权较小造成信贷投放效率下降,进而影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
建议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发展小额票据贴现业务。在严监管和票交所成立后,银行业票据发展规范性整体提升,但业务量有所缩减,进而影响了信贷增量,特别是出票量出现下降。票据业务特别是小额票据业务作为小微企业支付结算融资的重要手段,融资利率较低,且环节少、交易快,不需要抵押担保。建议下一步在规范的基础上,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发展小额票据贴现业务,推动压降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发展“网贷”以压降获客成本以及微贷以压降获贷成本。支持村镇银行主动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切实发展“网贷”小贷业务,落实“负责任”创新理念,研发更多有针对性的“网贷”信贷产品,在线获客、在线受理、在线审批、在线发放,借助“互联网+”,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压降营销、获客、管理和对接成本。
要创新举措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是以微贷业务为抓手,扭转信贷总量大、覆盖面小、满意度低的现状。要在改进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镇银行有针对性地支持授信500万元以下信贷需求,借助其较为稳定的负债和信贷资源,加强银政企联动,深入开展银税、银商、银担、银保四个合作,精准对接支持企业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