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言时表示,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郭树清的这番风险提示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实际上,防范非法集资知识宣传并非新鲜事,而这段话之所以被热议甚至“刷屏”,主要是因为这是金融监管部门权威人士在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公众普及“金融常识”,这在以往并不多见。人们平时提到的多是“金融知识”,而“金融常识”与“金融知识”虽仅一字之差,却有重要区别。
金融知识是复杂的学问,金融常识则是朴素的真理;金融知识需要专业的学习,金融常识则是不言自明;金融常识是金融领域的“铁律”,但又常因其太过常见而被人忽视。近年来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有很多,但仍有大量群众落入低级的金融诈骗陷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众了解了不少专业的金融知识,但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却没有入脑、入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高层多次以通俗而又深刻的语言向公众普及金融常识,一段段“金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谈到非法集资问题时说,投资者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非法集资者编造的“竹篮子也可以打水”的神话。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表示,要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致辞时提醒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老百姓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了,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权威人士频频用通俗语言向公众“喊话”,并没有介绍深奥的金融知识,而是普及基本的金融常识。当下之所以要突出强调金融常识,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理由。
一是金融常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金融本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活动,但随着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并不专业的人在参与金融活动,这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十分重要,但很多群众特别是农民、务工人员、青少年、老年人等“低净值人群”由于知识水平偏低,不仅风险防范意识弱,而且对复杂的金融知识不容易理解,往往成为非法集资、网贷平台、电信诈骗等案件的主要受害群体。对广大基层群众来说,朴素的金融常识更容易接受,给他们讲解“庞氏骗局”的概念,就不如说些“竹篮子不能打水”“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的大白话效果更好。
二是金融常识有助于抵御骗子的蛊惑宣传。正规机构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往往中规中矩,而江湖骗子们的“忽悠”却可能更加“直抵人心”。他们善于包装,注重“接地气”,喜欢蹭热点。如果金融知识宣传总是一本正经、高大上,就很难赢得群众,最终影响宣传效果。因此,当骗子忽悠“高息理财”“收益翻倍”时,我们就要强调“保证6%以上回报率是骗子”这些常识,用简单的论断“对冲”诱人的蛊惑,才能帮助消费者有效抵御金融诈骗的宣传。
三是金融常识有助于纠正非理性金融行为。在一些金融风险事件中,当事人并不是不懂金融知识,而是很懂,甚至认真钻研过金融知识,并找到金融市场中的一些漏洞,怀着赌博心理,火中取栗。比如,有一个群体叫网贷“羊毛党”,他们游走于各大网贷平台,通过“注册返现”、“邀请奖励”等获利,但时常也会在“薅羊毛”的过程中“踩雷”。这些人就不是缺乏金融知识的问题,而是背离了“投资有风险”这样的金融常识。至于那些曾在金融领域呼风唤雨的“野蛮人”“妖精”“大鳄”,就更不是不懂金融知识。对这些非理性的甚至是违法的金融行为,简单的普及金融知识已经意义不大,而更应强化金融常识,同时,通过让监管“长牙齿”,使金融常识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媒体更多聚焦在最吸引眼球的那段风险提示,实际上,如果看一下这段话的上下文,更能体会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通盘考虑——“人民群众既是金融监管保护的对象,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参与者和依靠力量。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也成为金融治乱象的生力军。”实际上,这体现了在金融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向全社会普及金融常识正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