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 注册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8年9月21日)
  • 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余庆鑫财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12月2日)
  • 热烈欢迎贵州智博利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3月3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兴汇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协会! (2015年9月7日)
  • 欢迎贵州省桐梓县国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30日)
  • 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众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29日)
  • 您的位置:遵义市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 行业动态 > 正文

    向“实”而生:银行信贷服务在演变中提档升级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孟扬  2018年7月26日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40个年头。过去的40年间,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者,银行业始终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出发点,深入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转型,探索“与实体经济相伴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银行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不断提档升级。从以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主,发展到贸易融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贷款,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到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四大新市场”,银行业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国家政策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投向,使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合,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全力支持经济建设

      1984年5月,刚刚成立的工商银行在无锡专门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许多工行的老员工对此都记忆犹新。这是一次技术改造信贷会议,这次会议可谓是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较早实践。

      时任工行副行长张肖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技术改造贷款”的概念,涵盖设备贷款和科研贷款。同年6月,工行设备信贷部更名为技术改造信贷部,开始大力发展技术改造贷款业务。

      “技术改造贷款不只是做一项银行业务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是当年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突破。”有工行员工这样回忆,工行当时承接了人民银行的中短期设备贷款业务,肩负起将其发扬光大、利用金融杠杆“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使命。

      “我国银行业务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就是从流动资金贷款领域突破到技术改造贷款领域,即由银行支持简单再生产拓展到支持扩大再生产。”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此后,在1984年到1993年的10年间,工行累计发放技术改造贷款2119.3亿元,支持了9万多个项目,从先进机电产品制造、小型汽车国产化,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100多项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众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投产运营,工行技术改造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由于正确认识了银行同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不仅较好地发挥了大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工行有关人士介绍。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策略的一条主线。从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到惠及千家万户的大众服务;从国有企业的转制改革,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从服务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从支持国内企业扬帆出海,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从支持民生改善、节能环保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等,都留下银行专业服务的身影。

      “抓大”不“放小”

      2008年,当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如风暴般袭来,西方发达国家奔波于为金融机构注资重组、疲于拯救濒临倒闭的大型银行时,中国的银行业却如泰山般稳健可靠,为中国经济发展输入万亿元信贷资金,助力中国经济率先从危机阴影中走出,在成功应对危机冲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系列数字彰显了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印证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朴素的观点。统计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9.6万亿元、7.95万亿元和7.47万亿元,这3年累计新投放人民币贷款高达25.02万亿元,为中国实体经济的率先复苏和持续较快增长注入了活力与动力。

      2010年,我国逐步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更加集中地支持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特别加大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经济走进新常态,依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弱化,民营经济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与整个经济结构息息相关,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商业银行对自身客户结构的调整。

      “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个人消费信贷领域,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这不仅是商业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环境下,银行业自身转型的需要。

      应该说,决策层乃至监管者、银行业管理者从中小企业贷款到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观念转变,是个很大的进步。2007年,当时的银监会提出500万元贷款以下为“小微”的具体概念,随后在存贷比考核、增长速度甚至风险指标上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

      在监管层引导、资本约束、利润诱惑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把视线转向了小企业贷款。招商、广发、华夏等多家中型股份制银行都确立了这样的转型目标。其中,民生银行是从转型战略到策略实施直至针对投资者的公关策划,都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家。

      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强大的创新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民生银行于2009年2月推出针对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的“商贷通”产品,截至2011年6月末,“商贷通”贷款余额2076.49亿元;“商贷通”客户总数达到12万余户,平均户均贷款约在170万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深入服务实体领域薄弱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坚守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主力军使命,坚持以新理念、新金融、新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实现了“量”的发展,更得到了“质”的跃升,资产、利润、资本、市值、品牌价值在国际排名中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解决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扶贫等。”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认为。

      在服务小微企业和精准扶贫方面,工行组建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统筹推进对小微、“三农”、“双创”等领域的金融服务。5年来,工行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7万亿元,截至2017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13万亿元,申贷获得率为96.7%。

      为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建设银行每年单独核定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并将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指标纳入全行KPI体系进行考核,配备单独激励费用,出台专门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和尽职免责办法,全方位强化小微企业专属服务能力。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范围内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3.8个和5.8个百分点。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回首过去,中国银行业以改革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改善金融服务,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落实为实体经济服务新行动,更加自觉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袁浩
     

    联系电话

    0851-2821259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