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央行宣布,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这是今年年初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及4月份和7月份降准后的第四次降准。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表示,此次降准背后是近期经济数据明显走弱、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宽信用难以有效传导以及国庆期间海外股市大跌等多种因素叠加。
“降准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恰当选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从最近的GDP、工业增加值等实体经济指标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而前期金融去杠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不小的压力,加之高成本融资方式受阻后,表内信贷定价难以覆盖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银行业普遍风险偏好趋于谨慎甚至保守,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下降较为明显。当前银行业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两者差距己近五个百分点,对银行信贷能力会带来制约。而结构性流动性工具给予银行更多的是流动性缺口调剂作用,当缺乏更长期稳定的流动性来源,银行的信贷投放以及风险偏好难有明显改观。而降准则是改善银行体系负债状况、为银行提供长期无成本资金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适度调低准备金率是当前货币政策恰当的选择。
发力支持实体经济融资
本次降准的宏观背景,是实体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压力。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指出,从GDP增速、工业增加值和PMI指标来看,当前实体经济确实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而在金融收缩阶段,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收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M2增速和社融增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与前一次降准类似,此次降准主要目标在于通过降准置换本月4515亿即将到期的MLF。置换后将释放大约7500亿流动性,对冲掉到期MLF,仍有一定余量可兼顾10月下旬的税期和跨月流动性缺口。明明指出,本次降准仍然以满足融资需求为目的,并不是大水漫灌。连平也认为,就净投放量角度看,货币政策并不存在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和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和推动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连平进一步指出,降准置换MLF后,不仅仅缓解了部分银行负债端流动性缺口压力,还通过负债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端定价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最终则有利于控制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和增强企业融资可得性。
从与4月份和6月份降准的对比来看,此次降准额外释放7500亿资金将超过前两次的净投放规模。陈健恒指出,大中型银行降准释放的资金或对冲了MLF的到期,因此释放的额外资金或主要集中在未参与到MLF投放的城商行和农商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央行收短放长,逆回购操作减少,流动性投放以MLF和降准为主,导致MLF的存量规模持续上升。”陈健恒指出,9月份创新高达到53830亿,即使这次降准对冲了10月份的MLF到期后,MLF余额仍有49315亿,依然是历史高位。综合来看,预计10月份货币市场利率会有小幅的下行,但幅度不见得很大。
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限
国庆假期期间,海外市场股债大跌,美元对包括发达和新兴在内的广泛货币升值。对于中国央行在国庆假日的最后一天公布降准,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其背后的一个考虑是对冲国庆期间全球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市场形成的冲击。
对于降准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连平指出,由于本次降准置换MLF后净投放的国内流动性规模适度,更多的是弥补相应的流动性缺口,并不会造成利率显著走低,因而不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明明表示,本次降准仍然是实质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而央行也不排除使用其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随着美国持续加息,中美利差进一步缩小。陈健恒表示,货币政策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和稳定汇率层面需要进行权衡和兼顾。
谢亚轩表示,今年以来的四次降准合计降准约3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放松。从历史数据来看,GDP平减指数急剧下行至零附近似乎才对应着货币政策放松条件的成熟,而今年二季度GDP平减指数仍高达2.8%,且下降幅度温和。谢亚轩认为,上述几次降准均属于中性操作,其所带来的基础货币释放,将为其他方式(如央行对银行债权的减少)所回笼对冲。
“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可能仍然保持稳健,保持宏观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而不是过量灌水。”连平表示,货币政策的重心会放在引导和调整流动性流向,支持小微、民营和创新型企业,以提高政策有效性。未来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逆向调整的空间,以适应形势变化和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需要。
考虑到今年三季度信用债违约事件依然频发,社融和经济数据仍在走弱,陈健恒强调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比简单的货币政策趋松更为关键,包括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适度放松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发力等。“尤其是财政政策需要提升力度,通过减税或者增加支出方式来改善实体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才有可能看到新一轮的信用扩张。”陈健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