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市场对央行逆回购操作的关注度持续升温。11月23日,央行发布公告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并宣布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这是自10月26日以来,央行连续21个交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
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4次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市场利率较年初明显回落,信贷利率也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临近岁末,财政支出加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改善,央行近期暂停逆回购操作,有助于实现流动性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几碰头”问题,央行采取应对措施,流动性管理目标由“合理稳定”转向“合理充裕”,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渠道,增加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保持流动性水平与经济基本面需求相匹配。
在此过程中,从“量”上看,货币信贷平稳增长,表明央行投放的资金并未淤积在“引水渠”(商业银行), 而是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从“价”上看,债券利率显著下降,贷款利率稳中趋降,也显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利率传导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当前,整个银行间流动性处于宽裕的状态,非银与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回购利差也处于低位。”长江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孙超表示,“我们注意到,本月中可能受缴税影响,资金面曾短暂出现收紧,而后再度宽裕,这可能缘于上月操作的正回购到期。积极财政发力,随着月底大额财政存款投放,资金面仍将保持宽裕。”
逆回购暂停并不意味政策收紧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一方面并未对资金面充裕状态构成显著制约,市场利率已较为稳定且处于公开市场政策利率(DR007)附近;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债券市场也未受到明显影响。
孙超表示,近期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主要原因有:一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到期的资金极少,不需要通过逆回购来补充;二是前期降准和公开市场释放的大量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仍需一个过程。“央行持续暂停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有收紧迹象,只是说明央行更注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即适度。”孙超表示。
有分析人士预计,下一阶段,央行可能继续灵活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微调短端资金利率并使其保持稳定。过于宽松的资金面,可能会导致短端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使汇率承压。而当前,信贷传导渠道还需要进一步畅通,呵护实体经济发展也需要资金成本处于低位。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前,结构性的融资问题仍是政策层关注的重点。”孙超表示,未来央行的政策重点可能会继续采取“定向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方式,同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更多资金引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今年以来,央行从宏观上营造了一个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使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内4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流动性约4万亿元,对冲部分中期借贷便利后,净释放流动性2.3万亿元。在金融政策方面,联合多个部门发文,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前三季度新增9595亿元,增量相当于去年全年水平的1.6倍。截至8月末,小微客户授信157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货币“池子”里的水很多,但需要让资金流到“缺水”的民营企业手里。为此,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
近期,金融委办公室正牵头开展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地督导检查,对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情况进行督导,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堵点、梗阻和瓶颈问题,切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