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方位响应纾困民企小微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 银行资管格局生变
★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密集落地
★强监管制度先行 银行业防风险治乱象保持高压
★《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着力强化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相继设立 金融科技深度融合
★银行资本承压 运用多种资本工具集体“补血”
★异地持牌机构相继获批 推动解决银行“起点不公”问题
★银行进军住房租赁市场 住房租赁金融雏形显现
★银行助力脱贫攻坚 初战告捷
① 银行业全方位响应纾困民企小微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2018年,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受到空前关注。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要求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此前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随后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
李克强总理在8月16日、22日,10月20日、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均要求提高对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
各银行机构快速响应,积极探索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商业可持续模式。大型国有银行、多家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纷纷出台个性化措施,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力度,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2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81%,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8.77%,比各项贷款增数高6.8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是1644万户,比年初增加了376万户。
点评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企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中小微企业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由此可见,民企小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纾困民企小微融资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银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全方位响应政策要求:
一是助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一方面,银行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避免贷款集中到期,创新担保和融资方式,并在资金供给、贷款利率方面对民企和小微企业予以适当倾斜;另一方面,对于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银行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这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措施为实体企业经营生产提供了助力,为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贡献了力量。
二是积极参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纾困基金的运作。除传统的信贷业务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积极响应人民银行号召,参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纾困基金的运作,通过发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参与纾困基金支持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从长远来看,若能培育好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工具市场,不仅能缓解民企融资问题,还能建立起市场化透明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也能为金融机构更有效管理风险提供重要支持。
三是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此前,许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公司治理等管理环节规范程度较差,银行难以通过获得的数据准确判断企业的信贷风险,只好在信贷定价中设置较高的风险溢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立足大数据整合,提高风控水平和效率。如果未来能够建立国家层面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数据中心,将能够为小微和民营企业更为便利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强大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小微企业不仅缺钱,而且缺乏长期资金、甚至是资本。因此,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借鉴成熟经济体的先进经验,鼓励对小微企业采取次级债券、利润参与权融资、股权获得权等各种适宜的股债混合融资工具,在未来仍有不小的空间。同时,还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优化,比如,虽然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较低,但是在银行同业负债达到规定的1/3上限后,只能转而吸收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资金成本的抬升对银行信贷投放价格也产生影响,相关政策的优化将有助于缓解民企小微融资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