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是2020年的重大任务目标。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源头防控;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迈过的三道关口。助力全面打赢三大攻坚战,金融业责无旁贷。
对此,银行业如何看、怎么干?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作为明年的重点工作再度被强调。会议指出,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而言,在前期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2020年的重点任务是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同时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坚持金融支持与风险防范两手抓,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总体上看,2020年,扶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后,金融扶贫将向重点区域聚焦发力,货币政策、监管政策都有可能作出相应调整,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也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合力效应预计会有更为明显的体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扶贫再贷款余额预计较快增长
金融资源进一步引入深度贫困地区
“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下一步脱贫攻坚所指明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多方协力,从顶层制度设计、金融资源投入、定点帮扶脱贫等多角度、多层次推进精准扶贫,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近日表示,预计2019年我国减贫人口将超1000万,到今年年底,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摘帽。
不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剩余贫困人口已经不多,但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如何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发力,是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焦点任务。
“为深入做好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工作,金融系统新增资金要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要优先布设深度贫困地区。”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实现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滴灌?董希淼认为:“扶贫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金融机构要在组织和政策资源上进行专门安排,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度。此外,定点扶贫工作要继续巩固。”
专家预计,2020年监管层或进一步加强运用政策工具,将金融资源引入深度贫困地区。“预计2020年扶贫再贷款余额有望出现较快增长。”王青分析认为,央行可能会通过调整扶贫再贷款利率等方式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倾斜力度,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满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合理融资需求提供正向激励。另外,通过适度加大抵押补充贷款(PSL)操作力度,重点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更好地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工作的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监管部门在合理把握银行商业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将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考核。“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深度贫困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王青表示。
此外,专家认为,金融部门还会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协调,增加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贷款贴息额度,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
继续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
促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效融合
产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在近年来的金融扶贫工作实践中,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专家认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继续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
央行在此前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帮助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深化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金融支持与产业扶贫有效融合。
“产业扶贫是针对农村贫困地区行之有效的模式,能够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提升农村地区自我‘造血’的能力,对于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具有较好的效果。”董希淼表示。
在产业扶贫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例如,工行探索出的“工行+政府部门+村两委+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由工行从龙头企业购买仔猪、种羊、鸡苗及种子等捐赠给贫困户,政府部门负责立项监督,驻村第一书记负责日常管理,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兜底回购和购买保险。这一模式充分考虑了种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帮助贫困户解决从启动资金到销售整个链条的问题,确保了贫困户能够买得起、卖得出,过程安全没风险。
专家认为,2020年继续将产业扶贫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持续发力,这需要金融机构、企业主体和政府部门共同发力。
“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健全配套机制,搭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平台,完善贷款补贴及免息降息政策。金融机构要注重金融支持扶贫产业的精准性,帮助贫困地区培育新的扶贫产业,为贫困地区引进优质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同时,还要建立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强化政策优惠和带动贫困户数量关系,深化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董希淼表示。
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提高金融扶贫工作可持续性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期,更要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业内专家通过走访观察到,近年来,部分地区在精准扶贫特别是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方面,出现了一些政策实施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比如,部分地区为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资金不足问题,以扶贫名义违规举债,增加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给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产业基金变身为融资工具,存在产业基金‘名股实债’现象;同时,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不精准、不到位,贷款资金存在挪用等情况,很容易导致因贷返贫等现象发生。”董希淼表示。
专家认为,未来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做好金融扶贫风险防控。
“对于违规举债、资金乱用、贷款挪用等问题,下一步应该重点加强相关管理工作。”董希淼认为,这一方面要注意规范扶贫领域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梳理地方政府以扶贫名义举债情况,不得违规向地方债务平台提供担保和承担偿债责任;另一方面,要按照央行发布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贫困户受益”的原则,规范产业基金运作,按一定比例提取投资风险补偿金,并加强项目风控审核和遴选,优化评审程序。此外,还要坚持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提供信贷支持,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站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角度,董希淼建议,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继续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信贷资金监控效率,提升金融扶贫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
“在具体操作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机构下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贴近深度贫困地区具体融资需求,实现信贷产品、风控能力以及考核机制的优化。”王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