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筹积累模式的养老制度下,养老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需要促进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0年首季峰会上表示。
范一飞表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18年末中国养老金储备仅占GDP的10%左右,属全球较低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筹集模式为主向预筹积累制为主转变,养老保障的待遇标准从待遇水平确定型(DB型)为主向缴费水平确定型(DC型)为主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养老金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凸显。范一飞表示,预筹积累模式的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养老责任,避免了道德风险,但同时将家庭部门的短期储蓄变成了“长钱”,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如果通过专业机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长钱”与企业股权融资和长期限债券的期限匹配,可有效支持“去杠杆”。另外,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可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缺乏中长期投资者,波动性大,炒作风气浓,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实力。养老金投资的长期性、专业化、多元化等属性将驱动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化。利用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专业化机构投资者,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在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养老投资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需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范一飞建议,在这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适合养老投资的金融监管办法,减少资本市场风险因素,增强养老资产投资意愿。如定期开展养老资产管理人资格评审,实现优胜劣汰。二是按市场化原则完善投资运营体制机制,提升养老金管理机构投资管理能力。针对居民金融素养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发展专业化机构投资者,在保障个人知情权、参与权的基础上,为养老金持有者提供更加简明、个性化和灵活的养老金投资服务。三是扩大投资产品范围。国际市场低利率环境可能持续相当时期,应坚持长期投资原则,容忍适当的风险敞口,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投资的多样化程度,增加配置权益性资产和另类资产。四是完善投资回报考核机制。如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做法,以扣除通胀之后的长期平均回报水平作为考核基准,避免养老金投资决策过度关注市场短期波动。五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服务养老体系的经验较为丰富,引入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可引进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养老基金管理人之间良性竞争,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扩大海外资产配置比例。
范一飞表示,为促进养老投资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除了上述政策之外,还需要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