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戴曼曼报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信用好能得真实惠,是罗定超过10万农户的切身体验。在《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之际,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云浮罗定,聚焦广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样本,乡贤基金、第三方评级和信用贷款,这些以往让乡亲们颇感困惑的词汇现如今在当地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新话题:“你家今年评上信用户了么?”
信用成为贷款的条件
云浮市罗定地区山清水秀在粤西地区颇具名气,而在当地人眼里又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山多林多。据了解,罗定地区丘陵面积占全市的41%,盛产水稻、花生、桑麻、甘蔗等农作物和肉桂、松香、竹等大宗林产品。
作为农业区市,当地的金融从业者长期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农民也需要钱,农作物的加工企业更需要钱,但是金融机构想放贷却并不容易:普通农户缺乏抵押物,地方担保体系不健全,当地上市企业又极少,民间融资和亲戚借贷又只能救急不救穷……
事实上,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和农民贷款难,不仅是罗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难题成为多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9年,云浮市正式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创建信用村和信用户,以农村信用评级来创建“有信用就有钱”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此后,以郁南“勿坦模式”为代表、以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在云浮市全面铺开。
好处:
信用户不抵押也能借钱
201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云浮市中心支行与罗定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农村金融创新实验区合作框架协议》。罗定市在全省率先以“银政共建”模式,开始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新途径。
农村金融想创新,还是要从金融的本源——信用抓起。罗定从信用村建设为起步,动员每一户符合评级条件的群众参加信用评级工作。
截至2014年6月末,罗定市已经建设信用村308个,共完成对16.31万户村民的信用等级评定,其中被评定为信用户12.46万户,金融机构对信用户获共授信1.95亿元,累计为5301户信用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47亿元。
从刚开始需要村干部主动上门动员,到现如今每村每户积极参与,村民们的观念到底是如何扭转的呢?
“只要是信用户,不用抵押就能贷到钱。”罗定市泗纶镇泗安村的村民李炳南告诉记者,两年一评的新用户评选给他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抵押物的他也可以通过银行借钱了,“所以我愿意评”。
老李告诉记者,自己靠的就是手工做蒸笼再卖给当地的龙头企业出口,以往资金不足又借不到钱。“困难的时候竹子都是一根根买来的”,而有了2万元贷款,他一下子就预订了一小块竹园,成本节约了不少。老李还请来一位乡亲帮忙,“扣掉人工钱,我一个月还能挣3000块钱”,而仅仅一年前,老李的收入还不足每月1000元。
创新:
乡贤基金作还款“后盾”
不过真正让老李“心里有底”敢主动找当地农信社借钱的原因,还是因为泗安村里的乡贤基金。“贷前推荐、贷款协议、风险代偿、险后帮扶”是乡贤基金的循环模式,银行与专业合作社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由专业合作社向农信社推荐信用良好、有贷款需求的客户,一旦因天灾等不可抗等因素发生风险,由乡贤基金替农户部分贷款进行补偿,专业合作社对发生风险的农户进行系列帮扶,农户经营良好后再向基金偿还款项。
李炳南告诉记者,“虽然很有信心将钱及时还回去,但有乡贤基金在,心里总归更踏实”。
作为以种植罗竹、生产蒸笼而闻名的泗安村,乡贤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当地合生竹制品专业合作社每年经营净利润的10%以及村中外出乡贤的捐资,同时,村里的一些企业老板也会赞助基金,目前共募集基金50万元。
根据《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广东省将全面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成员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应用,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社会成员,在授信额度、利率、项目资金安排、补贴补助、审批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到2020年,广东省农村信用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