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解析宏观经济三大关键词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动力继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李朴民说,“稳”,主要表现在6各方面:一是增速稳。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与全年逾期目标一致,而且两个季度增速均为7%,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二是消费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0.5%。三是物价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总体呈温和上涨趋势。四是就业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6月末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6%,比一季度末低0.13个百分点。五是农业稳。全国夏粮总产量14107万吨,比上年增加447万吨,增长3.3%。夏收油菜籽产量1388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长1.2%。秋粮长势良好,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六是收入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继续快于GDP增速。
“好”和“进”,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形成。
一是经济回升势头良好。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一些经济指标从二季度以来逐月企稳回升。4、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6.1%和6.8%,增速持续加快。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1.4%,增速与1-5月份持平。5、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实际增长10.2%和10.6%,增速逐月加快,6月份,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2.1%。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信息、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稳中趋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高于整体工业4.2个百分点。“三大战略”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现,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在区域发展中的新引擎、新载体、新样板作用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2%、3%和6%以上,情节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以来取消和下放了139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投融资、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以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市场手段吸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定价目录大幅减少60%,绝大多数药品价格实现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启动实施,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基本理顺。财税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积极推动,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电改、林改、行业协会上回脱钩改革方案出台。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出台构建开放型积极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稳步推进,修订发布外伤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韩、中澳自贸区协定正式签约,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9.2%。
实施创业创新两点纷呈。大力推进“双创”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实施,“互联网+”向更广领域拓展,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上半年去全国新等级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创新成效不断显现。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10.8%和20%。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39.1%。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增长速度有的实现翻番,有的增长50%以上。
五是民生持续得以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保持“双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障继续扩面提标,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民生领域投入继续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上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349万套、新开工455万套,分贝完成全年目标的72%和62%。
“下一步,仍将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文件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构建对外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李朴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