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姚景源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突出问题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概括来讲主要呈现四个阶段性特征:一是增长速度换挡;二是增长方式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四是增长动力转换。这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说明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增长的质量问题、效益问题。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努力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反映到经济上便是劳动力价格上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为2864元,而到今年9月上涨到3052元,这无疑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困难。虽然发展经济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劳动者报酬是重要目标之一,但当前劳动力价格上涨并不是因为劳动力素质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是因为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同时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问题,对实体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人口红利消失对实体经济不利影响的重要表现是出口贸易额显著下降。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箱包、玩具、家具、鞋、塑料制品等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2013年一季度出口增长率为22.2%,而2014年同比下降到0.2%,造成这种“断崖式”下降的重要原因就是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消失,以往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价产品,用低价商品打天下的发展之路已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如果以65岁老人占总人口7%为标准确定老龄社会,我国老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数的10%。发达国家一般是人均GDP达到几万美元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人均GDP刚过7000美元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发展,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放开二孩政策的原因。除了老龄化迅速推进,我们的自身资源已无法支撑过去那种高耗能、高物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据统计,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环保部监测的全国160个城市中,9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总之,增速换挡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心态去把握新常态。那么增速换挡怎么换?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四个字:稳中求进。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辽宁要努力探索如何让金融之水流向实体经济,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