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融新模式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 胥和平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最热烈的话题,但从各地的讨论中我认为有一些重大问题被遗漏了。
一是讨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困难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正面临百年来最深刻的一次产业变革。换句话说,不是调整产业好还是不好,而是从1910年到现在有些产业发展已经到头了,这是问题的本质,很多人忽视了这点。我们谋划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发展,要增长、要振兴、要结构调整,若还是在原来的框架里根本不行,目前产业发展的路径、技术支撑、投资方式、运作模式都在发生根本变革,这是本质问题,其他问题都是技术性的。五中全会特别谈到创新驱动发展,特别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谈到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这就好像体育比赛要换场子了,而现在的问题出在换场子没换好。
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不是升级而是转型。有人在原有的思路上谈升级,但是升级的基本前提是在原来的基础框架里升级。设备不行再优化一点,你走一步我走一步,这样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人家要转型,是技术转型、投资模式转型、商业运行规则转型,而不考虑这个问题去谈升级没有意义,即使搞出再先进的技术也肯定没有人家的好。就像十年前,IBM把PC机卖给我们,IBM成功了,而我们仍然在困境之中,这说明全球转型已放弃了那个东西,或者不用过去的方法抓那个东西,因此不能用原来的框架思考问题。
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东北,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工业、大制造业基地都在想转型发展的问题,一上来就瞄准高大上的东西,而东北最缺的就是商业生态文化。创新是个过程,需要千百万人探索,探索差不多了再普及,而不是一上来就了解最前沿的东西。东北需要发展基础性的商业文化、创新文化,老盯着大企业、大基地、大公司转型,风险大、困难大。所以东北尤其需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上下工夫。国际上都是小公司先探索,干差不多了大公司下手。对于创新来说,绝大多数人是会失败的,没有失败就找不到正确方向。
四是要为创新创业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遇到融资困难,就批评金融管理迟迟不能放开,其实这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不是金融错了,也不是金融管理错了,而是传统银行式金融就是为大制造业配套服务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就这么过来的,哪有大规模制造,哪有大铁路建设,都会有传统银行业配套支持。现在面对全民创业大众创新就需要有新的金融业态支撑它,没有就不能说原来的错了,而是需要发展新方式。
因此,东北在金融改革探索上要解放思想,要走远一点,走快一点。面对全球变革,有两句话要记住,一是对全球变革、对整个转型发展不能等待,等待就等同于自废前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也不行。二是不能急躁,急躁则不预定谋,慌则想不出办法。全球转型是一个持续过程,能源基础、主导技术、主导产业、主导生产模式、投资模式、贸易模式都在改变,整个格局都在发生全新的变化,没有三五十年是变不了的。
中央政研室经济局副局长、
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 白津夫
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的理念,是重要的创新。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要求。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加快东北振兴发展,我认为要突出发挥金融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大家对东北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的意见。东北的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北的金融不强,导致了在这一轮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转型的落差。央行2013年把全国各省市汇集资金的总量做一个排序。东北三省的沈阳、长春、哈尔滨汇集资金的总量大体上和成都、苏州这样的城市的资金规模相当,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与北京的9万亿元、上海的7万亿元差距甚远,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也是数倍相差。这样的汇集资金的能力怎么对实体经济起到更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分析,东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就业的贡献率和国内其他城市比较也较低。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有机构对全国各省市金融生态做过评价,东三省相对滞后。这些年沈阳金融商贸区着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金融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和发达地区比较而言,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金融资源集聚的载体建设滞后。具体讲,沈阳东北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与东北经济发展需求还相对滞后,这些原因导致了东北金融整体不强。
面向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东北振兴要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要以金融大发展来推动东北的全面振兴。
第一,要创新发展理念。总书记在东北特别强调要创新发展理念,结合五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五个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新空间。那么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从实体经济的理念转向资本经济的理念。整个东北经济,实体经济的理念根深蒂固,而资本经济理念明显不足。实体经济的理念追求的是产值的增长,而资本经济理念追求的是价值增长。“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核心,东北振兴要纳入到提高质量效益的轨道,就必须追求价值增长。实体经济的理念是自己有多少钱来干多大事,而资本经济的理念是整合社会的资源来干自己的事,要学会用别人的钱来干成自己的事。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东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欠缺的。
第二,要大力发展特色金融。对于东北地区,尤其像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要发展特色金融就要突出以产业金融为特色,要让老工业基地与产业金融非常匹配。一个时期以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在推进产业链金融和金融租赁方面有一些积极的探索,我想在这方面还不够。下一步要发挥金融支持东北振兴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在产业链金融这方面做足文章,这是我们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有机融合最好的路径,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所探索,有所建树,有所成就。
第三,要发挥金融中心的载体作用。着眼“十三五”,要优化区域发展空间,重构区域发展格局,金融发展一定要适应这一战略的需求,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上,要做出新的战略谋划。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大国金融有三大关键要素,其中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强化金融中心建设。中国已经步入这样一个转型的时期,即资本经济的时代,我们不能没有一些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要打造一个合理布局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网络,这样我们才能把中国的金融做出规模,做出效应。
第四,要积极发展新金融。在互联网+战略的推进过程中,要进一步加速推进新金融的发展。发展新金融,不是金融搭上了互联网这班车就是新金融了,新金融一定是内生于互联网,而且具有革命性意义。所以这不是你要不要做,而是这个大趋势势不可挡。所以在这个方面,我特别期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明确提出要对想干事、能做事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要鼓励这些地区勇于创新,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等方面,要走在前面,积极探索。
第五,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金融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发挥了重要的变化。比如过去我们把金融放在后端,讲产业链、优化资金链,这一轮的创新、创业,金融的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融在整个创新的链条中起到一个打头的作用。国务院双创的文件里面明确提出,以资金链来引导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优化就业链,资金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所以不要低估了金融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中关村的创新金融成为了创新的引领者,我希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金融引领和支撑创业、创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