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政策性金融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履行好职能?如何在脱贫攻坚工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祝树民。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贯彻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指令,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同时,政策性银行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 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政策性银行是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前国内三大需求萎缩,特别是投资需求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既惠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又可拉动投资增长。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殊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投放的结构定向特点,促进经济稳增长。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贫穷弱势群体,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体系,普遍采取政府增信、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来源成本低、监管差别化、税费减免优惠的运作模式,实行特惠金融支持。 目前全行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各项贷款余额达7391亿元,充分彰显了政策性银行在金融扶贫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
一是在全国金融系统率先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和“条件特惠、保本不盈利”的原则,为金融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在金融扶贫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二是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农发行实际设计精准扶贫信贷产品,提高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水平。完成了重点建设基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本金投资27.87亿元。2015年8月启动以来,已审批贷款项目360个,审批金额2341亿元,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04亿元,支持搬迁贫困人口439万人,有效支持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
三是加强金融扶贫业务创新。在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推动建立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制定了光伏扶贫金融服务方案和贷款管理办法;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的模式及路径等。
“十三五”期间,农发行除继续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外,还将在以下重点领域全面发力。
一是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垃圾处理、水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生活超市等配套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公路、水利、农村危房改造,以及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二是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纳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备种植、养殖、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建设。
四是支持教育扶贫。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经济困难家庭普通高校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
五是支持旅游扶贫。重点支持全国旅游扶贫景区及其周边的旅游扶贫重点村,充分体现景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
六是支持光伏扶贫。重点支持列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光伏扶贫规划,用于支持增加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收入的光伏扶贫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