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 注册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8年9月21日)
  • 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余庆鑫财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12月2日)
  • 热烈欢迎贵州智博利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3月3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兴汇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协会! (2015年9月7日)
  • 欢迎贵州省桐梓县国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30日)
  • 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众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29日)
  • 您的位置:遵义市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开局“十三五”:2016中国经济新亮点新动力新趋势

    来源:金融时报  2016年3月2日

    一  哪些经济亮点值得期待
    1  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实效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多年来经济领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国家主动进行调控,推出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化解产能过剩、推举节能减排、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处于合理区间,一个突出的亮点是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各项指标趋于向好态势。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以达46%左右。比如,信息消费等高端消费增长迅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不断增强。而消费的稳定增长无疑与城乡居民的收入的提升密切相关,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势不减,2015年实际增长7.5%。与之相对应,就业形式仍然向好,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
      在产业结构中三产比例明显改善,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各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把创新驱动和新兴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智能装备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兴起,引导制造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发生的聚合效应正在显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培养出来。
    2 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均衡性不断加强
       优化配置要素资源,补强薄弱环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去年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小微企业成长。这从信贷投放的结构中可见一斑。截 至2015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9%,增速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7个和5.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7.8%。
       在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齐头并进。为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唤醒沉睡的资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两权”抵押已在全国范围内稳妥有序展开,不仅为农业中长期发展引来新的资金,也为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缩小,发展的协调性正在增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显现出来,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资源优势得到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新技术在重工业领域的应用促使产品不断升级。东部沿海在经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西部承接了部分产业转移,地区间产业结构分工得到优化。尤其是“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初步建立,这种协调机制既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化解产能过剩,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区域内市场对接和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从经济增长的阶段转换和动力转换来看,将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下工夫,告别对要素和资源投入的依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正带动欠发达地区发挥出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的后发优势,并与发达地区形成产业承接和优势、功能互补。一些地区的新兴经济业态和特色优质产业也正随着要素流动而向外辐射,使得供给侧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二     国际经济和金融话语权大幅度提升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新的SDR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这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认可。
         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进展,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全球市场上对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也将提升,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并带动国内多项改革的进行,为经济增长、稳就业创造出更大的余地和更多的条件。而且,境内居民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境外消费和投资,规避了汇率风险,有不少业界人士分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海淘”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促进消费增长。
        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程中,四大自贸区内制度创新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自贸区内投融资环境的优化以及贸易便利化,释放出企业的创新活力,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举措正借助自贸区试验田落地生根,今年有可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诸多“硬骨头”的改革攻坚在自贸区逐渐形成经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也将改革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潜力逐步挖掘出来。
        业界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希冀走出粗放式发展老路,激活内生动力。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趋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的经济业态和模式正在兴起,国家出台的发展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正在发挥出累积效应。2016年的改革举措还应当在这些方面持续发力。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何谋篇布局,将会成为今年两会聚焦的热点。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新趋势
      升级     量变到质变的改革
        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升级”二字体现出质量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是高于数量形式变化的质变。
        过去几年,我国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由低附加值产业提升到高附加值产业,破旧立新速度正在加快。今年年初,央行、银监会等八部门发布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意见,将加强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
        消费对GDP的贡献逐步提高。从总量来看,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叠加作用,是稳定与高效的经济增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不过,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消费存在中高端供需结构矛盾。一方面,消费进入新阶段,中高消费阶层正在崛起;另一方面,消费供给侧能力不足凸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开始由“吃穿住行用”向“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升级。所以,当下亟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消费市场供需错配的问题,促进消费结构的质变,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
        政策方面,中央多次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围绕消费新需求,创新消费品等相关产业和服务业供给,能够丰富群众生活、释放内需潜力、弥补民生短板、推动工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
      大众      经济活力全面释放
        新趋势表现在业态的转型升级上,更表现在将经济发展的动力赋予全民,释放微观主体的潜力,大幅度增加有效供给。
        最典型的莫过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简政放权的激励下,各地各行业不断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在财政金融改革中,创新红利正逐步释放。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5年1月至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2014年同期增长15.8%;全国新登记企业315.87万户,同比增长19.3%。
        这一趋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配套体系建设,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金融方式应运而生。大众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大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需”促“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以大众为主体的经济,深刻蕴含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有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互联网+”战略的最好实践者,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引擎。
      绿色      增长动力的可持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发展正处于系统、全面、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以绿色发展万驱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能够突破过去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
        事实上,推进绿色发展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支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引领创新驱动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改变。
        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认为,速度放缓是新常态,保速度要建立在绿色化发展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绿色经济比重将逐步上升,国民经济逐步走上绿色化发展的轨道。
        在具体措施上,李佐军则建议,可以从“五大任务”着手:针对去产能,可以推进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针对去库存,推进土地、户籍等改革,减少无谓的土地资源消耗;针对去杠杆,加快金融改革、投融资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使更多资金转向绿色发展领域;针对降成本,推进税费、电力等改革,减少能源的过度消耗等;针对补短板,推进科教改革、人才等改革,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
    三        多引擎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用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16年,在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将陆续推出,简政放权也将继续深化。
           “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还是适度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进而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改革都将贯穿始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表示。
          从简政放权释放红利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鼓励创新创业到为企业减税降费,顶层设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国企等领域改革,“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评价说。
          在此轮改革大潮中,结构性改革将是关键词。
          经济进入新常态,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需求侧的刺激政策,虽然在短时期抑制经济下滑上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才能过剩加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张立群表示。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供给侧发力,提出要抓住关键点,打响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大”歼灭战。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放眼全球,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都非常大,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叶知秋。由于国内需求减少,出口萎缩加剧,再加上劳动力成本提升和技术创新乏力的“双重夹击”,国内传统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其中最明显的则是“大而不强”的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以一系列数据介绍我国制造业的“尴尬”局面:“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产量的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三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中国制造的问题就在于“大而不强”。
         为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开启了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大幕。
         在此轮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互联网+”、智能制造将发挥重要作用。资料显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亿万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而“制造业+互联网”的新模式也将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五化统筹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无论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加快发展的中西部,无论是消费升级的城市还是消费扩张的农村,都蕴藏着巨大潜力和活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统筹,必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中国新时期增长动力的构建,要形成一个“混合动力体系”,也就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这“五化”,与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五大要素结合起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以城镇化为列,截至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80%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国的城镇化将持续推进。有研究认为,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其对城镇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40%。毋容置疑,城镇化将是继工业化之后,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联系电话

    0851-2821259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