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经济的去产能之年,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有关部委已出台7个文件,涉及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等方面;截至5月中旬,全国已有至少16个省份公布去产能时间表。然而,去产能绝非一蹴而就,甚至会有反复,这使艰巨的任务难上加难。本文将从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入手展开研究,分析其所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根据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全球经济疲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停滞不前。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大幅紧缩,我国的对外出口出现大幅滑坡,使得我国过去可以通过出口消化的产能出现了大量剩余;另一方面,为了提振经济,政府出台相应的刺激计划,鼓励制造业发展,使得低迷、停滞不前的全球需求与日益扩张的国内产能之间的缺口扩大,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二、国有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我国大多数国企可以留存当年的利润而不必上缴,这使得国企红利收入既没有直接分配给民众,也没有间接通过政府进行再分配,多数情况下,留存收益会被国企用于再投资。同时,国企无需上缴红利使得我国企业的储蓄率居高不下,鉴于国内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有限,且国企资本账户管制较多,大多数国企更愿意将留存收益用于产能扩张投资。
三、中小规模企业数量庞大。国内大量存在的市场占有率低、业绩不良的中小企业,给我国的众多行业尤其是工业部门造成了沉重压力。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地方经济鼓励自给自足,形成了行业集中度低的产业模式,众多行业的低集中度使得产能扩张不受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业绩低下和产能过剩。
四、技术专利的无秩序普及。科技含量低的行业和价格低廉、或可轻易获得技术的行业是产能过剩的集中领域,例如钢铁和水泥行业,在这些行业,生产企业可以轻易建立起新的生产线,实现产能扩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尚有所欠缺,在某些情况下,许多新建供应链的新技术会无成本的迅速被其他企业使用,加剧了产能过剩。
五、企业将产能过剩视为获取市场份额的机遇。随着中国众多商业人士参与“以市场份额为驱动的”经济,企业倾向于将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进而获取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扩张。不少生产企业将产能过剩视为获取市场份额的机遇。拥有资金且相信自身能承受产能过剩风暴的企业,选择进一步的扩张经营活动,并期望其他企业被市场淘汰。如果这一愿望最终实现,这些企业将可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一旦产能过剩缓解且市场回暖,这些企业就可以收回投资。但问题在于,尝试采用这种策略抵御产能过剩风暴的企业数目众多。
针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几点建议
为限制行业产能过剩,我国政府已采取多项重大措施。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水电价格改革措施,要求取消地方所有水电价格补贴,针对电解铝和其他四个重点行业的用水大户、用电大户实行阶梯式定价机制,并停止审批拟建项目。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主要工作任务。2016年2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煤炭去产能工作进入全面执行期。
虽然从2007年至2015年历年召开的年度中央工作会议都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关键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风电行业外,这项任务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背景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一、刺激内需,减少投资。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运行的企业,主要存在产能利用率低下的情况就必须削减产能,且必须在企业层面上大量减少资本支出。为提振消费,需通过改革促进资金从国企流向股东,尤其是要更广泛的开展国企红利改革。在此基础上,企业留存收益将流向剩余的财产所有人,而非自动用于再投资。同时,为继续推动经济向国内消费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政府须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等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
二、提升新兴服务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服务业占我国GDP的40%,2014年这一比例增至48.1%。尽管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有大幅提升,但仍远远低于印度(56%)、德国(68%)、法国(79%)和美国(80%)。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体现了我国作为长期农业国家的历史和近年来的经济规划。通过全面降低竞争门槛鼓励发展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面临的就业压力,同时,发展服务业对于提升就业来说是一种相对低耗能的方式,同时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加强私有化进程。化解产能过剩最终不仅是要降低产能增长的速度,还需要削减产能。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家领导下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完成私有化之后,低利润率和其带来的低利润会迫使效益低下的企业自动关闭(通常是年代久远的重污染企业),从而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此种方式在欧洲的改革过程中曾经得到有效验证,欧洲的私有化进程利用10到20年的时间(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打造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度竞争力的全球企业。
四、推动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抑制产能过剩和我国经济向可持续方向转型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自主创新的繁荣离不开创新者和知识产权保护。尽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但研发活动是实现创新所必须的。如果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护,企业将对研发活动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仍继续停留在缺乏核心技术的组装企业和制造企业上。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外,笔者认为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因为它们常常在输出创新成果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它们为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催化剂。
(作者就职于潍坊市金融控股集团 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