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 注册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8年9月21日)
  • 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余庆鑫财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12月2日)
  • 热烈欢迎贵州智博利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3月3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兴汇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协会! (2015年9月7日)
  • 欢迎贵州省桐梓县国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30日)
  • 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众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29日)
  • 您的位置:遵义市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 行业动态 > 正文

    加快补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短板”

    来源:金融时报  2016年7月19日
        7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在讲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推动‘三去一降一补’落到实处”时强调,积极释放新型城镇化带动扩大有效需求的潜力,加强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补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短板,惠及人民群众,增强发展后劲。 
      这已是总理在一周之内4次提到要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短板”。从当下长江、淮河流域抗洪救灾工作中暴露出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除了恶劣的天气原因,一些地方在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历史欠账,成为洪涝灾害及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当前形势和任务下,切实加强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补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这一“短板”,就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当前南方出现的较大面积洪涝灾害,更凸显了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确实成为了部分城市建设和民生领域的“短板”。其实,这块“短板”在全国许多城市或许多地方早已出现。如近些年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还有一些地方由于中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防洪工程建设滞后并与流域江河治理不协调配套,致使大暴雨出现时就造成堤坝溃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就拿城市地下管廊来说,地下管廊是城市的“里子”,被称为“城市的良心”,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片面重视“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好大喜功,城市街道面目一年一变,城市地标拔地而起。但是,严重忽视了城市“里子工程”或“良心工程”,许多城市地下管廊还是几十年以前建的,排水系统严重落后,遇到一场暴雨,就会造成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 
      当前许多地方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成为地方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短板”,是各级政府过去多年来在防洪工程及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政策、建设出现偏差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对百姓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欠账。各级政府应当加快补齐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这一“短板”,尽快偿还对人民群众所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欠账。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而加强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属于“补短板”任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开始就规划和建设好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以带来潜力巨大的有效需求,为稳增长带来动力。加快补上这块“短板”,可以有效预防和抗击洪涝灾害,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工程、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还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快补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这一“短板”,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的落后观念,将城市建设的重心从“面子”向“里子”转移,并将防洪工程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流域江河治理统筹协调考虑。 
      当前尤其要注重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二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三是完善管廊建设、抗震防灾、防洪防涝等标准,落实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加快补上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这一“短板”,可以市场化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7月7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广情况汇报。他在会上表示,地下管廊是典型的基础设施,事关公共服务,也是目前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一定要调动起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和扩大内需,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从建设廊体到加上入廊管线,每公里投资约1.2亿元。如果每年建设约8000公里,可每年拉动投资约1万亿元,还将带动上下游相关行业的投资。补上这块“短板”,是各地政府偿还历史欠账,因此各级地方财政需要掏出真金白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这个领域。 
      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可行方式。政府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培育大型专业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适当提供投资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优惠,以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考虑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造价高、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为落实资金投入、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除了出台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应当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加大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支持力度。 
      补齐防洪工程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短板”是一项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统筹协调实施,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导,真抓、快抓、抓好这项工程,补齐这块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短板”,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持续的动力。

    联系电话

    0851-2821259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