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叠加,结构性矛盾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核心在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应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为此,要求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保障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催生新的增长动能。长期以来,总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新常态下,需求端的政策边际效应正在逐步减弱。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35.9%上升至2015年的51.6%,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7.2%微弱下降至45%,与此同时,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经济增速显著下降的原因,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求失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2、“三去一降一补”将推动增长动力的转换。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显著。2016年上半年,原煤、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7%、1.1%,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出现积极变化,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1月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降低0.22元。上半年,薄弱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水利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6.7%、22.5%,高于全部投资9%的增长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抓手。
3、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适度扩大总需求,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价格,引导资源配置,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对需求侧的拓展,要使两者互相配合,统筹施策。需求管理要求适度扩大总需求,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平稳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供给结构要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满足已有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实现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跃升。
二、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而金融行业可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金融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机遇有:
1、有利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淘汰过剩产能,如钢铁(产能利用率67%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68%左右)、电解铝(产能利用率78%左右)、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68%左右)和水泥(产能利用率67%左右)等。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求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营效益高、发展潜力好的战略新兴产业,这实际上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
2、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一是引导资金“脱虚入实”。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5%,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增速达15.9%,而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仅为6.1%,间接说明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有待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释放供给、创造需求,积极支持供给不足的新兴产业,有助于防范资金空转,使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二是优化金融体系。截至2016年4月末,我国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只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14.6%,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日本87%、74%、69%的直接融资占比。与此同时,创新技术、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依然是金融发展的短板。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被抑制的金融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信用风险趋于加大。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结构失调,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然而,要完成“三去”任务,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暴露金融行业的风险敞口,加大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去产能会伴随着短期内经济总量的下滑、失业率上升、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据估算,在去产能10%的情况下,2016年GDP增速的影响将在0.3%至0.4%;去库存会使房地产贷款风险暴露,行业风险可能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去杠杆的过程可能会加大地方债务风险、引发企业违约率上升、银行坏账增加等。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风险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流动、传染的可能性加大,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资产质量带来压力。
2、盈利模式转型压力增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让市场在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方向将为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价格、风险、结构三方面的挑战。价格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短期内利差会不断缩窄,现有金融体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风险方面,利率的振荡导致经济波动加剧,对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方面,金融机构的竞争将逐步市场化,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间接融资将向直接融资转化,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也将逐步完善。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需求也由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向高收益的新兴产业转化,去中介化、去产能的现实要求将使既有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业务结构得到调整。
三、发挥金融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应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实现金融行业自身的转型发展。
1、营造适度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政策的传导,央行近年来一直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和适度, M2增速保持基本稳定,过去5年M2增速在13%左右,平均为13.3%,2016年M2预期目标是13%左右。保持利率水平的低位运行有利于保持金融体系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15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下调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分别累计下调1.25个百分点至4.35%和1.5%,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降。
2、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支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力,通过矫正资源配置扭曲、盘活存量来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坚持降低“两高一剩”行业、“僵尸企业”的金融资源占用,向有发展潜力的金融资源短缺产业倾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产业、企业、区域三个层面发力补短板,支持新兴产业,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性发展战略。以扩大直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去杠杆、降成本,不断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选择将更加多元化,直接融资比重会得到提升,去杠杆、降成本的压力也将随之减弱。
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组合,在推动企业去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补短板,稳步提升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
3、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深化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增加和丰富有效金融供给主要包括金融产品供给、金融机构供给、金融政策供给。增加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矫正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探索投贷联动机制,补足金融产品的供给短板,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转型;增加金融政策的供给,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调控,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从业务监管转向行为监管。增加金融机构的供给,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互为补充、分工合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直接融资,培育VC、PE,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服务具有潜力的新兴领域。
4、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原来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积累的风险将逐步暴露,金融业的资产质量将经受较大考验,各类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各类金融创新,拓宽风险处置方式,加强风险监测及预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