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王威
本报讯 记者靳斯慰报道 贵州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地上峰林,地下暗河,新修的高速公路桥隧占一半以上,每公里造价超过亿元。但就在这山的王国里,去年贵州省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巨大的资金投入除金融机构贷款外,PPP模式也解了“资金之渴”。
PPP模式是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PPP模式可使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
据悉,贵州省目前有1665个项目入选全国PPP项目库,总投资额为13368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8月初,贵州省召开了全省促进民间投资和PPP项目合作推进会,共有省内外500余家企业参会,其中中央企业有40多家,民营企业有300多家,会议向社会新推出152个PPP项目,总投资额为1532亿元,现场成功签约12个项目,引进546.55亿元民间资本。
会上,由贵州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贵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倡议发起,省内外法人机构按照一定原则自愿组成的全省首家PPP产业联盟揭牌成立,首批成员共34个,其中中央企业12个,民营企业22个。
为了提高PPP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贵州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设立了100亿元省级PPP基金,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引导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县设立子基金或直投项目,预计可引导600亿元社会资本作为项目资本金投入PPP项目建设。贵州还将加强政金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给予项目差异化信贷政策,开展特许经营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类业务,支持PPP项目建设,鼓励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创新运用债权投资、股权投资、项目资产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
2011年至2015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5%,在全国稳居第3位,主要经济指标常年保持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5%,发展势头持续向好。许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展PPP项目合作,取得了良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