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径思辨
来源:金融时报 2016年9月30日
即将到来的10月1日,是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日子。如何抓住加入SDR的有利契机,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值得期待。
日前,一则“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授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的消息引来各界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指定了21家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随着清算行政策以及清算行业务的发展,清算行现在已经更多地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组织者、离岸人民币产品的推动者、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推广者,21家清算行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9月21日,丝绸之路金融论坛期间,一场主题为“人民币国际化及本币跨境使用”的分论坛受到各方瞩目。论坛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周诚君对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再添新成员”给予高度评价。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决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俄罗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的公告,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增加至22家,再次给“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热词增温。
早期,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开展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开始走出国门,境外交易者、投资者也在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渐渐开始接受人民币。应该说,人民币开始国际化之路,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各方选择的结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市场主体接受人民币、持有人民币,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些主体持有人民币的动机是什么?”周诚君表示,人民币在2014年下半年之前经历了缓慢但持续的升值过程,所以在2014年下半年之前,即使我们没有认真考虑境外非居民为什么要接受、持有人民币,也容易想到其中原因是持有人民币可以享受升值收益。
但2014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一定波动,且自“8·11”汇改后开始出现贬值趋势,一度还出现了比较强烈的贬值预期。这时,人们不禁要思考,境外非居民为什么要持有人民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根据国际机构的统计数据,到今年6月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跟两年前相比,从18%上升到40%。也就是说,过去两年,虽然人民币出现贬值倾向和预期,但人民币在国际上接受程度翻了一番多。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么,作为市场主体,境外非居民持有、接受人民币的动机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就此,有观点认为,近期以来,人民币即使改变了以往的升值趋势,但境外非居民投资并持有人民币资产仍能享受不错的收益率,仍可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成果,这是境外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深层逻辑;与此同时,不断完备的人民币结算交易机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础。
“如何让人民币从早期的贸易结算货币,渐渐成为投资储备货币,再到未来的国际金融交易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框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周诚君介绍,从去年开始,一系列关于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新政策陆续推出,就是沿着这一思路在行进。
201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银行开展债券回购交易(包括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和债券买断式回购交易);7月,我国进一步提高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效率,明确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境内原油期货跨境结算管理事宜;9月,进一步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开放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和其他官方储备管理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依法合规参与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12月,进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体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并宣布自2016年1月4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每日运行时间延长至北京时间23时30分。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依法合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5月,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境内的非金融企业(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均可在以其资本或净资产为基准计算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很显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为了让人民币进一步“活跃”起来。“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储备货币之后,还没有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人民币下一步要成为国际金融交易货币。”周诚君也坦言,现实与未来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要看到未来的努力方向。
相关专家认为,未来要更好地解决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以后的问题,就需要搭建好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导国内市场主体参与全球金融市场,同时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