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59家知名民营企业联合设立、有着民营资本“航母”光环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在成立短短两年时间里,因为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并购举动,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关注——布局“一带一路”、建设50亿美元印尼产业园,在宁夏打造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斥资25亿美元收购美国思诺保险,购买100架空客直升机……公司资本规模快速扩张至2000亿元。可以说,中民投正在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通过搭建产业和金融两大平台,稳步推进其“引领民营资本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聚合资本能量,释放机制活力,服务国家战略是我们秉承的宗旨,目前来看,各方面发展均已实现预期,开局良好。”在近日召开的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三次年度会议(GAC)期间,中民投总裁李怀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公司成立两年来交出的成绩单给予了肯定。
作为中国民营资本“抱团出海”的代表,中民投未来在产业与金融、境内与境外的发展走向与战略布局,不仅带给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也将对其他民营资本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体两翼 产融结合
就在人们对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普遍感到忧虑之时,中民投的“体量”却在加速壮大中。截至目前,该公司资产规模已从成立之初的335亿元扩大到2000亿元,2016年以来仍实现35%的增速,累计实现利润90亿元,纳税30亿元。同时,确立了以金融、新能源、大健康和建筑工业化为主的四大战略路径和以香港、新加坡、伦敦为主的境外金融布局。
在中民投2000亿元资产中,金融类资产约占60%,主要投资于保险、租赁、投行、资产管理等领域;产业类资产占比40%,分布在新能源、装配式建筑、社区养老、医疗大健康、金融地产、通用航空等行业。而从区域范围看,国内占80%,集中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一带一路”板块;境外占比接近20%,主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美发达市场。
这一业务结构布局,正是中民投推行“一体两翼,产融结合”发展战略的体现,即:借助一个整体平台,实现内外两翼起飞,特别是充分利用境内外产业和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推动国内优质资产和全球资本市场对接。通过实行产融互动,优选重点目标行业,实施战略整合,打造龙头企业,创造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金融平台方面,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目前已完成对保险、租赁、资产管理三大集团的布局。今年初,中民投斥资25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具有70年历史的全球第二大再保险公司美国思诺保险,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控股投资平台,成功引入4家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册资本达22亿美元,为打造国际化保险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香港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并确定了在香港打造国际化租赁集团的框架;此外,中民投已在北京发起设立注册资金100亿元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下一步国际化资产管理集团的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而在产业平台方面,中民投的核心项目也已初具规模。截至6月底,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已获取项目指标1.4G瓦,增速居全国第一;装配式建筑板块拥有900多项专利,年生产能力100万平方米,已签署工程总承包框架协议130亿元,在全国建设8个产业园,并在长沙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先者;医疗健康领域,累计完成750张床位的收购,正在北京、天津、广州等重点城市布局多个项目;而在融资租赁领域,已形成23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直升机租赁公司。由中民投投资的上海董家渡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外滩新的地标。此外,以物业管理、普惠金融、居家养老为核心公司旗下的中民物业目前管理物业面积近两亿平方米,跻身全国前三;而另一子公司中民航旅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务机公司,管理公务机超过300架。
三大金融集团 三大特色产业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中民投2016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董事局主席董文标提出下一步的中心工作将围绕“三大金融集团”和“三大特色产业”而进行,其目的很明确:深入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升中民投核心竞争力。
对此,中民投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孔林山在此次GAC主题论坛上,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与会者作出详细阐释。做大三大金融集团是指未来两到三年,打造三大资产规模达千亿元的金融集团。一是融资租赁集团,年内将在国内成立注册资本金150亿元到200亿元的融资租赁集团,整合现有租赁布局和资源,以上海和香港为主要平台,聚集交通、医疗、新能源、物流等重点领域,以并购为主,快速扩张,争取短期内奠定行业优势和市场地位,打造亚洲最大的融资租赁集团。二是保险集团,以上海和新加坡为主要平台,利用思诺保险的品牌和团队,快速并购做大,重点在亚洲,特别是国内扩大业务。三是资产管理集团,未来将以北京和伦敦为主要平台,在国内和欧洲拓展资管业务。
而做实三大特色产业,则是在新能源、装配式建筑和居家养老三大产业构建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产融结合的运作平台,快速培育核心竞争力。其中,新能源将在投资150亿元与宁夏自治区政府联合打造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基础上,整合全产业链,在畜牧业加工等综合配套产业上取得突破,继续为国家扶贫空间作出贡献。同时,在东部地区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清洁能源进万家,力争“十三五”末新能源资产规模超千亿元,跻身中国前三强。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将在现有8个产业园区基础上,加快市场拓展步伐,3年内设计产能达到1800万平方米,5年内实现资产规模超千亿元,同时保持在该行业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此外,围绕满足和提升居民需求,重点在物业管理、居家养老、普惠金融三大领域提供增值服务,计划“十三五”末实现物业管理面积15亿平方米,服务核心住户5000万,成为国内最大的社区增值服务提供商。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民投还将以沿线国家为重点,聚合起民营资本的巨大能量,加快走出去步伐。记者了解到,未来中民投将在东南亚市场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工业新城和未来社区,这其中包括总投资50亿美元、占地50平方公里的东南亚产业园,在新能源、金融、通航、城镇化建设等方面与柬埔寨等国展开战略合作。此外,还将在中亚进行资源合作开发以及在欧美发达市场寻找金融服务业的并购机会。
“中民投”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化进入一个新常态,发展方式和增长的动力的转变为国内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董文标表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三大重要战略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为全球企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更为中国企业和全球企业紧密融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中民投成立两年来在创新和实践当中形成的商业模式,无疑为民营资本更深入地参与其中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孔林山介绍说,中民投始终坚持共赢发展,公司的投资项目基本上都邀请股东单位及国内其他民企参与,同时资源与项目共享,资金与管理整合,组建中国民企“走出去”的联合舰队,有效解决了单个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通畅、管理落后的弊端。
事实上,中民投的引领作用正在不断显现。过去两年,全国范围内已陆续涌现出浙民投、苏民投、厦民投、粤民投等民营投资公司。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民营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民投创建的资本聚合、抱团发展这种新模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此,李怀珍表示,尽管中民投与各地民投公司各自独立,没有股权关系,但在业务领域将会共同发展。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力量分散,到如今形成大型投资集团,中民投模式应该说是工商联所领导的一大创举。目前,中民投已初步建立股权主导、基金支持的融资模式,并确立了以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负债资产为扩展管理的业务模式。由集团指导和帮助旗下各大子公司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建立资本回报率、现金流和业务收入为关键指标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其资产管理规模和资产运作能力,提高资产回报水平,使其成为行业领跑者。
与此同时,服务于中民投“走出去”的“外脑”与“智库”——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也将从政治、金融、研究等多个层面为中民投和中国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投资保障。目前,包括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等在内的十余位来自全球政治、投资和学术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已加入该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