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脱贫”靠什么?各地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而贵州的答案既朴素又实用。深植于当地特色产业、开创“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村户”的一体化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信用社增信、金融机构提供活水、村民出力的方式,让农民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五一村,是位于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的一个苗族村寨。这里自然风光优美,但常年带着“贫困村”帽子。近两年来,这个传统的贫困村有了新的故事。
重返田头得“甜头”
曾经走出去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彭朝章是其中的一员。在贵州省丹寨县五一村的大棚地里,他一边为我们演示如何取灵芝粉,一边回答记者的疑惑。
“这株长得不错。”他熟练地取下罩在菌棒上的袋子,轻轻用手扫出一些灵芝粉,“菌棒种下去能管两年,每年都可以收灵芝粉,第二年收完后还能摘菌棒,可以说浑身都是宝。”
如果气候适宜、方法得当,灵芝的种植技术并不难掌握。种植者只需在前两个月辛苦一些,后续就是每天看看,以保障没有意外发生。
对于这份工作,小彭很满意。“我和村子里很多年轻人一样,之前都在广东那边打工,一般都是去厂子里干活,离家远、特别累不说,也攒不下钱。现在家里有了产业,我种了两个灵芝棚和两个香菇棚,自己给自己干活,时间灵活,还有经济保障。”
“那你现在收入和之前打工相比,怎么样?”
“在外打工看似挣得不少,但开销大,一年到头能顾得上自己就不错了。现在我的净收入反而更稳定,更有保障。像我现在种灵芝,每个棚大概有1000个菌棒,平均每个收购价是15元。抛去物流、人工各种物流成本,每个棚也能净收入1万元;另外,我还有两个香菇棚,能产4500公斤,按照10元的单价,年产值能达4.5万元。对我来说,足够啦。”
像小彭这样尝试大棚种植的五一村村民还有不少。余应松的体会更深。他是扬武镇五一村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父母都是80多岁的老人,平时需要人在家照顾,外出务工挣钱已不可能。村里推出大棚种植后,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的帮助下,余应松申请并获得了扶贫贷款5万元。
他一口气种了灵芝6个大棚、冬瓜8亩。灵芝每年收入9万元,种一季可收两年,预计收入18万元,扣除购买种子、搭建大棚、请人务工费等,每年获得净利润6万元;种植冬瓜8亩,每亩产两万斤,每亩纯收入4000元,8亩获得3.2万元。余应松表示,他每年种植收入有9万元左右,人均年收入1.8万元,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据村长彭帮福介绍,近两年,村子里的年轻人又多了起来。很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在陆陆续续地返乡,一些常年的贫困户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了特色农业种植项目中来。
仅2016年,五一村种植灵芝30个大棚,产值45万元;香菇种植两个大棚,产量4500千克,年产值4.5万元。食药用菌(灵芝和香菇)共有16户种植,带动贫困户32户、95人,种植户实现年收入3.1万元,贫困户仅务工每年在农忙时期工作两个月,收入可达0.65万元。
“前两年我们开始推广的时候,很多人并不乐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害怕风险。现在大家看到了实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进来。”村支书彭朝斌表示。
大棚背后的产业链
要想靠大棚种植致富,不止是村民的单打独斗。毕竟,种植只是产业链的一部分,资金筹集、市场开发、品牌建设都需要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大棚产业之所以能有如此发展,离不开村民辛勤耕作田头、棚间,更离不开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社、企业的合力。
据介绍,五一村采用的是“5+1”模式,即“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农超对接”。其中,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设计相关的金融信贷产品,为贫困户提供启动资金;合作社在农户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公司则为农户提供灵芝种子和技术经验。
为了保障村民不至于白干一场,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承诺保底收购。“我们不仅提供种子、培训和技术,还承诺以保底价格收购成品。而且,如果当年市场行情好,公司的出价也会随之上调。这就保障了农户的基本利益,让他们零风险获利。同时,公司也有了长期、稳定的货源。”浙丹公司总经理、浙江商人王财长介绍称。
除了传统的种植业,五一村还与丹寨县俊建实业公司、时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利用黑毛猪种、饲养技术和市场销售一体化优势,带动至少12户贫困户加入“复退军人养猪合作社”。
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机构+ 企业+ 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推广,丹寨县直接带动农户365户,其中带动贫困户290户,年增加农民收入529.25万元,户均增收1.45万元。
不管是五一村的 “5+1”模式,还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类似发展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通过合作社这个纽带以及政府增信机制,让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能够更精准、更低风险地对接企业和个人需求。
特惠贷即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得到了广泛应用。所谓特惠贷,是贵州省农信社专门针对贫困户开发的信贷产品。特惠贷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在贫困地区实行优惠利率,采取扶贫贴息补助,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专门为贫困农户提供的“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低利率、低成本贷款。
针对贫困农户信用记录缺失的问题,农信社推动各县采取“村支委+扶贫部门+银行”、“扶贫部门+银行”或银行自行评定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建立经济档案,降低评定条件,提升授信限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评得上级,贷得了款,享受得到政策红利。
目前,农信社利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发放的特惠贷实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发挥了扶贫再贷款优惠利率引导功能,降低了贫困农户融资成本。自特惠贷政策实施以来,贵州省农信社已累计向46.13万贫困户发放特惠贷169.89亿元,其中,使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50亿元。
不止于五一村,不止于特惠贷
如同“5+1”模式,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产业和商业模式。瓮安县建中镇鑫产园茶叶有限公司即实现了从荒山到茶园的大变迁。
2012年9月,湘籍女企业家黄红缨在一年多的踩点、走访、沟通之后,来到瓮安县建中镇建果水村茶园。当时,黄红缨选中的地方还没修通公路,产业发展也是一片空白。
但是,黄红缨看中了这里的气候,更看中了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金融机构鼎力配合的决心。4年多时间里,通过创新“双合作社”扶贫模式,即果水村委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户—村委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龙头茶企”的科学衔接,链条式传动贫困户从低收入端到增收脱贫端。目前,产业基地开发总面积达1万亩以上,茶叶品种包括黄金芽、白茶、绿茶等。
不仅企业发展,老百姓们也深受其惠。果水村农户和贫困户通过土地资源及现金方式入股贵州瓮安“鑫产园”茶叶有限公司旗下合作社,当地老百姓400余人与公司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其中贫困人员203名,每年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到茶场打临工人数达1500人以上。
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和推动,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4年来,当地政府出台了《瓮安县金融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一方面通过加大扶贫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在让利惠农的原则下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撬动地方财政拿出部分扶贫资金,进行一定的利差补贴。在这种模式下,瓮安农商行创新推出了“民贸民品贷款”、“鑫源贷”和“网惠通”等信贷产品。
截至2016年10月9日,瓮安农商行发放“鑫源贷”5680万元,为吸纳和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合作社、企业节省融资成本230万元;发放“双加惠农贷”50654万元,为借款经营主体减少融资成本达1800余万元。发放“民贸民品贷款”12080万元,为民贸民品企业借款主体减少融资成本达3000余万元。
“摘帽脱贫”靠什么?各地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而贵州的答案既朴素、又实用。深植于当地特色产业、开创“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村户”的一体化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信用社增信、金融机构提供活水、村民出力的方式,让农民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的确,贵州或许没有最好的商业环境,没有最成熟的物流体系,没有最复杂的金融运作,没有最高大上的概念,但吸引已经走出去的年轻人重返故土,吸引浙江、湖南等外省企业家不远千里来此创业的,正是踏实肯干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关心民计民生的干部以及接地气、成体系、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支持其走下去的,也正是这种上下联动、多方合力的普惠金融体系,这才是脱贫攻坚战到未来的致富攻坚战、乃至全面发展攻坚战的关键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