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 注册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鑫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8年9月21日)
  • 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汇川区启航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7年4月20日)
  • 热烈欢迎余庆鑫财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12月2日)
  • 热烈欢迎贵州智博利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6年3月30日)
  • 热烈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兴汇融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协会! (2015年9月7日)
  • 欢迎贵州省桐梓县国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30日)
  • 欢迎遵义市红花岗区众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入本协会! (2014年12月29日)
  • 您的位置:遵义市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行业协会 > 行业动态 > 正文

    当我们谈论安徽担保模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源: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协会  2016年11月30日

    去年以来,国务院融资担保部际联席会议多次推广学习安徽担保模式,各省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安徽担保模式的新高潮,也建起了一批又一批体量不小的再担保机构。

    各省再担保机构都对安徽担保集团表示满满的羡慕嫉妒,但始终没有哪家能够真正复制安徽模式。这排队学习的热情不可谓不高涨, 可为什么学了一年多没有一家能毕业的?
    我想,大体还得从什么是安徽担保模式讲起。
    安徽担保模式就是“4321”
    4321,现在几乎成了安徽担保模式的代名词。大家对4321的理解又可分解为:
    1)省担保集团(即省再担保)出资设立遍布各省的担保机构;
    2)担保机构、省担保集团、银行、区县政府按照4:3:2:1各自分担责任;
    3)银行积极响应4321新模式,中小微业持续扩大;
    4)担保公司有了风险分担,有效降低了风险。
    上面四点,分着来看,似乎哪点都没错,但当大家纷纷跨出了第(1)步后,没有一家成功实现(2)(3)(4)步的。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安徽担保模式就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第(1)步跨出后,后面三步走不动,大家又把目光转向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条,安徽省里从省长到各委办局都一路为4321模式开绿灯,特别是银监局、国土局(抵质押的分割登记)的大力配合,才使得4321四部曲顺利走下去。
    但很多省对担保体系建设不可谓不重视,一半以上的再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都已经超过了20亿元,如果还说省里不重视,好像也说不过去。
    那到底什么是安徽担保模式?我认为主要有三条:
    首先是稳定的财政风险补偿政策。
    安徽4321“3”,表面看是由省担保集团(省再担保)公司承担,实际安徽同步出台了《安徽省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每年安排财政预算(初步了解到每年3亿元),用于弥补省担保集团应承担的“3”部分的责任。
    这第一条最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稳定的风险补偿机制,安徽担保集团才可以不用担心把自己赔个底掉,用自己的资本金(以及有限的资本金收益)来为担保机构输血,这样才能够一心一意做服务和管理好体系内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不至于像大部分的再担保机构一样不敢赔、赔不起
    其次是合理的担保/再担保绩效考核制度。
    除了有稳定的财政风险补偿政策以外,安徽省政府对安徽担保集团的考核制度也十分关键。安徽省担保集团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直接100%持股,由财政厅直接进行考核管理,不考核经济效益,主要考核政策性担保业务(主要是2000万元以下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的完成情况,使安徽担保集团能够心无旁骛的做好政策性业务。
    同样省财政厅还制定了《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对于辖内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同样以考核4321政银担业务开展情况为主。使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第三是集团对担保机构的有效管理。
    安徽省担保集团参控股100多家担保机构,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由集团派出地区业务总监进行分片区管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前面说的4321第(2)步之所以推不下去,很大原因是大部分省市现有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各自属于各自的股东,各自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无法拧成一股绳。当再担保公司(担保集团)义正词严喊破嗓子要与银行责任分担的时候,总有那么几家跳出来喊我不需要银行分担责任,银行快来找我合作呀,最终听话的担保公司没业务,做小动作的担保公司业务蹭蹭涨。
    只要像安徽这样,把辖内机构都管理起来,一致行动,就不怕银行不接受10-20%的责任分担。
    像安徽这样,一旦有了稳定的风险补偿政策,辖内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一致行动,实现4321政银担责任分担,实现中小微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就都是必然的结果。
     
    后期预告:
    1)如何设定合理的风险补偿政策
    2)如何对辖内担保机构实现有效管理
    3)如何制定合理的再担保/担保考核指标体系

    联系电话

    0851-28212591

    在线客服